高中历史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材料三  甲午战争前后,不同类型的两种企业在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中所占比重变化表

 
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争后
商办企业
22.4%
70%
官督商办企业
77.6%
30%

 
材料四  民国初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形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所反映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的地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张謇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办的企业大部分都在南运河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5)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家想通过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机,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吗?为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三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请回答:
(1)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2分)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2分)
(2)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6分)
(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3分)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3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中国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他们拒不承认中国人在军事上的劣势和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只有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这样,对西方的研究可说是踏出了一小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但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并相应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仰诸同志,盍自勉旃!谨定规条,胪列如左:
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1894年)
(1)举例说明“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的表现。
(2)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如何“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提出该观点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变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是指什么运动?作者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还是“暴力反洋运动”?根据材料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最终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前后,不同类型的两种企业在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中所占比重变化表

 
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争后
商办企业
22.4%
70%
官督商办企业
77.6%
30%

材料二: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教育与实业。(1)自1895年开始,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重要企业。(2)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对沿海滩涂进行开发;规划农田水利,建立产棉基地,发展农业。(3)本着“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思想,张謇辟道路.兴河运。1901年创立大生轮船公司,到1918年,公司有小轮20艘,行驶于以南通为中心所辟的10条行道上;此外他还修建了港闸公路等。(4)南通一带屡有水患.张謇遂以私人身份聘请各国水利专家.商讨南通治水策略、运用科技治水,修堤筑坝并举。(5)张謇开展的城市文化教育建设主要包括:1902年自筹资金建设通洲师范学校,翌年建立;1905年建翰墨林印书馆;1909—1912年办商业与医学两所专门学校;1914年建图书馆等。(6)此外,张謇还振兴商业、改善环境、推动市政建设,筹建电厂、电灯、电话公司等等,集多方面的成就于南通一地,开花结果,泽及后代,在中国近代史上,这是了不起的“早期现代化试验。”                 ——摘自“南通市市政建设网”
材料三:

民国初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所反映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采取的措施涉及哪方面。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家想通过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机,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吗,为什么?
(3)、据材料四的地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张謇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办的企业大部分都在南运河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引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徽商谚语“钱,采也,采有源方有流,狡诈生财者,自塞其源也,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自当广开财源。” 
——引自《徽商的智慧》
材料三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责,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
——《张謇全集·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徽商的经营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经营理念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32
材料二  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近代广东所产生的著名的民族企业,其创办人简照南于1870年出生在南海县。……
20世纪初的中国烟草市场完全被英美的烟草公司垄断。(因英美烟草公司阻挠),南洋公司陷入困境,不得不宣布破产拍卖,……(此后),简照南只好重操旧业,一边经营土洋杂货,一边推销香烟。
1912年后,南洋公司慢慢走出了困境,1912年获利4万余元,1913年获利10万元,1914年获利16万元。
——《岭南经济史》
材料三  近3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22257亿美元,……1978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10亿美元,2006年末已突破1万亿美元。
——摘自胡锦涛演讲稿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的哪些政策,其在经济方面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说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年后,南洋公司慢慢走出了困境”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 “近30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风云浙商”在当今媒体频频出现。近代民族企业家里,“宁波帮”曾经叱咤风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报道,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各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二 (通久源纱厂)纺纱机器现经安妥,开工在即,外洋机器厂派洋人二名来甬(宁波),已为该局雇佣……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文中又点浙江,可见问题较为突出。
——金普森等编《浙江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阻力?
(3)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近代浙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之市,易木棉以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无顷刻闲。……田家收获输官偿债外,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
——天启《海盐县图经》卷四《方域篇》。
材料二 从60 年代开始,清政府……先后创办了一些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较著名的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大冶铁矿等等。
——《中国全史》
材料三 从民国二十四年七月到二十五年六月,全国工业生产总增长率达40%。许多企业大获利润,如大中华火柴公司,民国二十三年、二十四年连续亏损,二十五年扭亏为盈,盈利84 万元。
——《中国全史》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农村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明代生产方式出现怎样的新变化?
(2)材料二描述的是近代中国的哪一件事?这些企业的创办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说明哪些因素推动了经济增长?这一经济增长趋势未能延续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 500
16.7
750

材料二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有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2)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简述城市化发展缓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三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3)概括材料三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材料四 1860~1900年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联合王国(英国)
19.9
22.9
18.5
法国
7.9
7.8
6.8
德意志(日耳曼各邦)
4.9
8.5
13.2
美国
7.2
14.7
23.6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到19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主要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的出现加快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脚步。英国的乡村在农业革命的冲击下,从15世纪后3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领主用暴力或各种欺诈手段强占农民的公有地和他们的份地,用栅栏、篱笆、壕沟围圈起来,变成领主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圈地运动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来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来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地离开土地,整个过程延续了300多年,它使英国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它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849年
29
29
0
0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材料三 抗日战争爆发后,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 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安介生、葛剑雄《20 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在推动英国社会发展上起到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化是附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英国作为最早的现代化国家,其发展引领世界潮流,也给予各国经验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4分)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切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时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4分)
材料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果是什么?(4分)
材料四 中国自1840午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材料五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表现。(3分)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的含义(3分);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孙英德
A
南海
陈启源
B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所示内容,分别填上 相应的企业A和B的名称。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有过发展的高潮,这一高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之后为何很快又衰落了?
(2)在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哪里?(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材料二 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不能出口。”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时间
茶叶
生丝
1840年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6年
7010
13220
1854年
14122
62896
1871年
1022159
126000

——整理自《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 “近年来,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我们不主动对接,就面临再次入世的可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试验……这是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战略举措。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推进中国的新一轮开放,提升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和质量,这成为上海自贸区试验的重要使命。
——《人民日报》:上海自贸区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184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结合所学分析指出造成这些变动的主要原因。
(3)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是如何逐步走向开放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成立上海自贸区以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