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同西方社会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
(1)材料一中。中西方“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具体表现是什么?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初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特点?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关于烟草的种植与消费,历来众说纷纭,争议不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欧洲、中国传播情况
品 种 |
传入欧洲的时间 |
传入中国的时间 |
备 注 |
玉 米 |
15世纪末 |
16世纪中叶 |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
马铃薯 |
15世纪末 |
16世纪末 |
成书于清初的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
番 薯 |
15世纪末 |
16世纪末 |
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用重金买了几株薯苗,在福州城外种植 |
烟 草 |
15世纪末 |
17世纪初 |
自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一带 |
材料二 清朝王简庵《临汀考言》载:汀(州)属八邑,僻处深山,本无沃野平原。所有田土,即使尽栽稻谷,不足民间日给。康熙年间,漳(州)民流寓于汀州,以种烟为业。因其所获之利,数倍于稼穑,汀民亦皆效尤。迩年以来,八邑之膏腴田土,种烟者十之三、四,以致本地无谷可买,米价倍增。
乾隆年间,汀州永定生产条丝烟的手工作坊已遍布城乡。闽人远到广东、江西、湖南等地开设烟庄、烟行。南靖人庄锦文所开下峰烟行生产的水烟丝,畅销四川、台湾等地。在漳州东门街开设烟丝行的平和人庄八常,自制烟丝运销江浙致富,人称“庄百万”。
材料三 近代以来,西方烟草企业大举进军中国,抢占市场,市场上手工制土烟逐渐为机制卷烟所代替。同期,我国民族资本卷烟工业也开始兴起,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称南洋公司)。1919年5月,英美烟草公司多方谋划“把南洋公司打垮”,诬称南洋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南洋公司认识到“若屈膝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材料四 清初《物理小识》:烟草“其性可以祛湿发散,然服久则肺焦,诸药多不效,其症为吐黄水而死。”
又据《烟酒税史》载:乾隆年间,始创烟税,黄烟百斤征银二钱。自光绪二十二年起,十年之间,四增其率。《烟草谱·烟税》亦载:“烟草,向于杂税内。各省完烟税银若干。”
(1)材料一中出现的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2)据材料二指出,烟草在汀州广泛种植的原因是什么?概括清朝烟草的种植与加工对福建经济产生的影响。
(3)从材料三中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烟草企业的生存状况,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工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探讨烟草的种植与消费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选择其一回答)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辞下》
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牛、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1)材料一、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史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说明理由。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四: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力都涌到了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生产中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涌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 |
迁出入 |
农村(县) |
市、镇 |
农村迁入市镇人口 |
|||
万人 |
% |
万人 |
% |
万人 |
% |
||
1982-1987 |
迁出 |
2076.02 |
67.99 |
977.24 |
32.00 |
1545.19 |
74.143 |
迁入 |
721.50 |
23.63 |
2331.69 |
76.37 |
|||
1982-1987 |
迁出 |
2310.11 |
62.48 |
1279.00 |
37.50 |
1671.82 |
78.48 |
迁入 |
590.47 |
17.30 |
2822.79 |
82.70 |
|||
1990-1995 |
迁出 |
1985.55 |
59.75 |
1337.43 |
40.25 |
1194.71 |
60.17 |
迁入 |
948.55 |
28.56 |
2374.02 |
71.44 |
|||
1995-2000 |
迁出 |
7316.24 |
58.70 |
5148.17 |
41.30 |
55065.50 |
68.96 |
迁入 |
1710.94 |
11.85 |
12728.14 |
88.15 |
(3)依据材料四所学知识从原因上分析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的迁移有何本质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饱受外国资本的压迫,买办资本、官僚资本的排挤。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示)
根据材料和图示,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1,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材料二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2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市场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2)材料三反映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
(4)请从市场的角度评价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着近代先进的生产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材料一 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新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一新现象?此时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什么? (4分)
材料二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9世纪末,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2)毛泽东曾说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根据材料二,指出张謇在发展民族工业上的主要贡献。
(3)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张謇考中状元却弃官办实业,你对此有何感想?
材料三 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命运的漫画
(4)“实业救国”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难以实现。根据材料三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些情形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材料二:可是,上面所述的这一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的新变化,只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来所发生的变化的一个方面。还有和这个变化同时存在而阻碍这个变化的另一个方面,这就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自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指出的“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上述两个材料,分析概括资本主义侵略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1937--1949年发展趋势的原因?(9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图表、图片、数据等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上图材料,提取两项有关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及影响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 (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英)呤唎《太平天国亲历记》
材料三 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文明。嗳呦!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3)材料三反映出近代中国官方对西方文明持有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
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材料:
材料一 (北宋东京)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着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相依为命久已。”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于何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生产方式上有何显著变化?
材料四 近代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数据资料
|
1895年 |
1913年 |
增长 |
货物性质 |
中国进口 |
1.7亿 |
5.7亿 |
3.3倍 |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
中国出口 |
0.28亿 |
1.66亿 |
8倍 |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
(4)据材料四,分析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材料五 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为什么建国后的30年里,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了?产生了什么影响?
探究题:
请任意选择上面三个历史人物中的一个进行评述。
要求:①要有史实有评价。
②史实准确,评价合理,语言清晰,逻辑又条理。
③字数不超过200字。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材料三:浙江省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
农业总产值(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财政收入 (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1979 |
7.78 |
14.12% |
1.35 |
66.0% |
6.30 |
42.5% |
1993 |
44.53 |
8.7% |
18.68 |
54.4% |
92.51 |
36.3% |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1)结合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社会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效应的制度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变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两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阴县,“素业织土布。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光绪中,西人始至内地市茧。……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不数年,境内每岁售茧所获逾百万金,且递增已”
——《近代中国手工业史料》
材料二 中国茶叶产销量及产销值统计(1836~1838年、1894年)
年代 |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
1894年 |
||||
项目 |
数量(万担) |
比例% |
价值(万两) |
数量(万担) |
比例% |
价值(万两) |
内销 |
165.29 |
76.78 |
1414 |
171.48 |
44.32 |
1467 |
外销 |
50 |
23.22 |
769 |
215.44 |
55.68 |
3317 |
产量 |
215.2 |
100 |
2183 |
386.92 |
100 |
4784 |
(1)依据材料一、二回答中国农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2)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经济成分?据材料提取相关信息。
(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中国近代史》
(1) 材料一反映出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材料二: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三年后,仿洋商企业用车床生产,由一个物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主要从事客运和漕运等运输业务。
(2)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请依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材料三:1955年12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城市手工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市工商联主委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
(3) 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四:中国1957年农业产品产量
产品 |
1957年产量 |
比1952年增加% |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
粮食 |
1.95亿吨 |
19 |
30 |
棉花 |
164万吨 |
26 |
93 |
(4) 材料四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