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项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各阶段的发展表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A.甲午战争后发展情况比较好 | B.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 |
C.国民政府成立初发展比较顺利 | D.抗日战争胜利后明显好转 |
下面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创办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机器业的数量最有可能的是
行 业 |
矿 冶 业 |
机 器 业 |
纺 织 业 |
食品工业 |
数量(家) |
72 |
? |
193 |
100 |
A、3 B、91 C、103 D、123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下列表述,与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相符的是
A.轻工业有显著发展 | B.重工业逐渐衰落 |
C.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 D.主要分布在内地 |
1895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大生纱厂。1898年,张謇通过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次年春开始生产。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廉价。据此材料分析,下列不是大生纱厂兴起条件的是( )
A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B封建政权的暂时支持
C周边社会条件的优越 D 外国资本的大力支持
1895年7月19日清政府发了一道上谕:“迭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此应及时举办。”以下对该上谕的解读正确的是( )
(1)该上谕发布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
(2)表明清政府对民族资本的政策由压制到放宽
(3)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独立发展的机会
A.(1)(2)(4) | B.(2)(3)(4) | C.(1)(4) | D.(1)(2) |
表2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反映出
年份 |
棉布 |
金属和矿物 |
机械 |
1870 |
28.0 |
5.8 |
—— |
1880 |
24.9 |
5.5 |
—— |
1890 |
20.2 |
5.7 |
0.3 |
1900 |
21.5 |
4.7 |
0.7 |
1910 |
14.7 |
4.3 |
1.5 |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大众传媒的变迁 |
C.思想领域的变化 | D.民主政治的发展 |
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属于推动B、E段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A.列强放松侵略为其提供发展机会 B.政治革命为其扫清发展障碍
C.群众性爱国运动为其赢得市场 D.政府的政策激发了投资热情
1898年9月2 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
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B、C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B.爱国人士“实业救国”
C.民国政府奖励实业 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根源是
A.民族危机的加剧 | B.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意识 |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D.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 |
1882年,商人何琨山计划在广州创办自来水公司,结果因为‘有伤风水’而未建成,这种情况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帝国主义束缚 |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封建主义束缚 |
C.民族资本主义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束缚 |
D.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发展的可能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这“三次热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不包括
A.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B.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C.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