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6%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由18.8%上升到26%。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黄金发展 |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 |
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从7.5%到50%共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
A.民族工业得到有效保护 |
B.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 |
C.关税自主得到了实现 |
D.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 |
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其主要观点是( )
A.反对私人资本发展,追求社会公平 |
B.强调发展国家资本,力求造福国民 |
C.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不均 |
D.关注工人利益,反对阶级分化 |
中国民族工业1912年至1921年净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7%,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平均发展速度为13.8%。……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华民国展品获得各类奖章1218枚,是各国获奖之冠。由此可见( )
A.自然经济瓦解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
B.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工业化 |
C.民族工业发展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
D.经济工业化得益于政治民主化 |
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洋行四处派人收购苏南地区的生丝。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
A.官督商办的洋务经济 |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其决定性的因素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
B.近代民族工业技术极为落后 |
C.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单薄 |
D.本国封建反动势力沉重压迫 |
据统计,九一八事件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在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在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投资有80%、工业投资有67.1%。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 |
B.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
C.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忽视建设 |
D.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 |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说明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两大任务上,正确的主张应是( )
A.先独立才能富强 | B.同时并举 |
C.先富强后独立 | D.都不可能实现 |
读下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1937~1942年西北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代 |
工厂 |
占全国比重 |
资本 |
占全国比重 |
工人 |
占全国比重 |
1937 |
19家 |
0.48% |
305.2万元 |
0.82% |
5787 |
1.26% |
1942 |
546家 |
20.56% |
16931万元 |
8.8% |
33074 |
13.7% |
A.西北成为我国近代工业重心
B.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布局
C.抗日战争促进了西北民族工业的发展
D.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官僚资本外国资本民族资本 |
B.民族资本官僚资本外国资本 |
C.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
D.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描述最具有历史洞察力的是( )
A.光明大道,前途无量 |
B.回光返照,走向灭亡 |
C.缓慢发展的经济复兴 |
D.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
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
A.沿海地区的人们思想开放 |
B.沿海地区便于发展工业 |
C.外商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 |
D.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
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