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19、1927—1937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家统一的实现 |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
C.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 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现出“一流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的不正常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A.缺少必要的资金 |
B.缺乏先进的投资方式 |
C.劳动力素质较低 |
D.设备和技术受制于外国 |
“传奇品质,百年张裕”,成立于1892年由爱国侨领张弼士投资兴办的张裕葡萄酒厂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当初他选择在19世纪末投资创业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B.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
C.为了抵制外商企业 |
D.政府的鼓励与推动 |
19世纪70年代前后出现的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企( )。
A.都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 |
B.都是私人建立的近代企业 |
C.都属于外国人出资建立的 |
D.说明工业文明战胜了自然经济 |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重利轻义 | B.工商皆本 | C.实业救国 | D.重商轻农 |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励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 B.爵位制度因时而变 |
C.统治者重视洋务运动 | D.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
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图中两次发展热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
C.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
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
1912年 |
1936年 |
|
轻工业产品 |
进口比例 |
54.7% |
14.3% |
出口比例 |
10.9% |
25.2% |
|
重化工业产品 |
进口比例 |
13.7% |
47% |
出口比例 |
3.6% |
6.9% |
A.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B.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推动工业化
C.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促进中外贸易
D.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一定成效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提倡民主科学 | D.推动实业救国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这“三次热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是( )
①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②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③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
C.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D.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
A.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
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C.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作者实际上
A.赞扬商办企业取得的成就 | B.肯定商界企业主的积极性 |
C.否定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 | D.主张政府加强对企业控制 |
下图所示为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出现的两种工厂组织结构简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说明近代工厂( )
图1 图2
A.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 B.管理体制趋于科学 |
C.未能摆脱封建性质 | D.工人地位低下 |
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原因是( )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