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当将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业,实施的结果是纺织业空前发展,而钢铁业却迟滞不前,其重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对外赔款使重工业发展缺乏资金 | B.清政府顽固派阻挠重工业发展 |
C.重工业建设周期长,利润少,民族资本家不愿涉及 | |
D.西方列强抢夺路矿权,设立外资企业竞争的后果 |
抗战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异常艰难的原因主要有 ( )
①日军的破坏与吞并 ②美国商品的冲击
③国民政府战时体制的影响 ④民族资本家经营策略的错误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但深重的民族危机最终促使他毅然放弃传统的仕宦之途,他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于1895年开始,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教育与实业。张謇这些个人活动的社会大背景是 ( )
A.鸦片战争 | B.中法战争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896年至1899年张謇以新科状元的身份,在通州创办了大生纱厂。驱使他与“学而优则仕”传统道路告别的社会背景是
A.中国政府大力扶植私人办厂 | B.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
C.“办厂自救”成为时代最强音 | D.列强经济侵略有所放松 |
(08上海松江区期末)下图是1872~1894年和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仔细观察图表
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商办企业规模较小 | B.商办企业发展迅速 |
C.民族工业纷纷破产 | D.外资工业资本雄厚 |
(08厦门质量检查)在对下列四位历史人物进行分类时,某同学将前三人归为一类,他确定的分类标准是( )
A.勇于学习西方的先行者 | B.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 |
C.倡导政治维新的改革家 | D.著名的近代爱国实业家 |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内在因素是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B.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
一战期间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部门在一战结束后受打击也最重,这主要说明
A.民族工业投资总量较少 | B.战争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密切相关 |
C.民族工业应重点发展重工业 | D.帝国主义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
小李查资料时发现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该公司应该是( )
A.洋务企业 | B.外商企业 |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
孙中山曾明确指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下列哪一主张与上述观点相一致
A.平均地权 | B.土地国有 | C.驱除鞑虏 | D.节制资本 |
一位英国人说,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这句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 | B.手工生产与机器生产的矛盾 |
C.中英在纺织品贸易上的矛盾 | D.殖民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矛盾 |
右图是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A.重义轻利思想 |
B.维新图强思想 |
C.实业救国思想 |
D.中庸自保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