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 B.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
C.统一后的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 D.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
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
A.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 B.皇帝拥有主宰议会的权力 |
C.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 D.皇帝是国家元首 |
历史学者郭蕴静认为,“历来任何主权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自身的地位,在对外关系方面(无论政治或经济)制定的政策、措施,都带有限制性。”以下各项说法可为这一观点提供历史依据的是
①明朝推行“海禁”政策
②中国签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③德国颁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④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A.①③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上述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军国主义色彩 | B.专制主义色彩 | C.民族主义色彩 | D.民主主义色彩 |
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上述材料表明( )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
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争 |
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同点是( )
①国王(皇帝)可以世袭 ②国王(皇帝)为国家元首
③内阁总理(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④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在德意志帝国,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谕就是“致我的军队”。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 )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
C.德国已走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 B.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
C.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 D.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有权提出法案,但只有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由此可见
A.帝国议会没有发言权 | B.联邦议会拥有决策权 |
C.德国是君主专制政体 | D.政治体制有专制色彩 |
“以追求强国为起点,以落得虚弱兼分裂的国家而终结”,再一次地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一个大国如果任由民族主义情绪泛滥,却又缺乏民主和保护自由抗争的机制,这一定会导致本国甚至是全世界的浩劫。符合上述评论的国家是( )
A.英国 | B.美国 | C.法国 | D.德国 |
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曾在议会中公开宣称:“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国王的奴仆而不是你们的奴仆。”1882年,俾斯麦又说,没有一个政党能够统治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国家,没有一个政党有足够的力量,能进行调停。这说明德意志( )
A.统一前后政治制度没有发生变化 |
B.议会依从于普鲁士王国 |
C.含有浓厚的专制主义特征 |
D.是一个没有政党的国家 |
德皇威廉二世(1888——1918年在位)在统治了德国20年之后,曾骄傲地声称,他从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决议”。这主要表明
A.德皇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 | B.德国的代议制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
C.德意志议会不享有决策权 | D.德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成熟的代议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