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张是在汉密尔顿的大力鼓吹和实际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逐步完善的。1789年政府颁布的关税法案,对81种物品征收进口税,其中有30种征收特别关税,其余的征收7.5%—15%的计价税……1812年美英战争结束后,英美互惠贸易原则确立,大量英国廉价工业品潮水般的涌入美国市场……1861年国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美国第一个保护性关税法案,对一般进口货物平均征收20%的关税,而对于某些需要特别保护的工业品征收特别进口税。1828年,又提出一个税率更高的关税法案,将羊毛进口税提高到50%,毛织品进口税提高到45%,这个法案被称为“可憎的关税法案”。……此后,贸易保护的强度也因为北方利益集团实力的强弱变化而变化,时而温和时而强烈。19世纪20年代日益激烈,30年代又趋于缓和,并通过了关税减让方案。四五十年代是政策多变的年代,1846-1856年还一度出现了自由贸易的趋势,但是1857年经济不景气,又有人提出了保护关税的主张……在欧洲逐步实现自由贸易的时候,美国却走向了反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都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实施的特点,并简要归纳其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世界近代历史影响深远,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
(3)简要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冲突的历史。对此,马克思和斯塔夫里阿诺斯有着不同的观点。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认为,在文明的交汇中只有一种结果,就是“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征服和消灭”。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文明交汇中一定会出现文明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结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马克思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析;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直到基督纪元20世纪的黎明,战争才真正进入其作为人类潜在毁灭者的王国。人类的组织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和帝国,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了完全的集体意识,因而屠杀事业能够有计划地以从前难以想象的规模坚持不懈地予以执行。……由于良好的财政、世界规模的信贷和贸易资源、大量资本储备的积累,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使用整个民族的力量来完成大破坏的任务。民主制度使几百万人的意志力得以体现。教育不但把战争的进程纳入人人都能理解的范围,而且使每个人都可以高度服务于当前的目的。报纸提供了统一思想和相互鼓励的工具。宗教尽管在基本问题上主张慎重地避免冲突,但却以各种形式对所有斗士一视同仁,并给以鼓励与安慰。最后是科学,面对人类的迫切需要,它打开了自己的宝库和秘密,把几乎是决定性的能力和器械交到人类手中。
——[英]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进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当时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材料整理
请回答:
比较礼单一、二,提取两项关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201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中国 |
西方 |
古代 |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
近现代 |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
问题:从材料中提取两项关于古,近,中,西“幸福观”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注: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影响,在于俾斯麦用马基雅维里式的外交手腕和他所称的“铁血”战争成功地统一了德国。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当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苦心焦虑关注的中心问题。到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迈开大步前进,过上小康的生活,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
——摘自金冲及《中国百年历程的启示》
材料三
《共产党宣言》发表 |
五四运动 |
十月革命 |
1832年议会改革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日本明治维新 |
洋务运动 |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
辛亥革命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前后民族主义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想和民族政策。
(3)以“19世纪后 运动的发展”为主题,从上述表格中选出三个历史事件,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历史事件,以这4个事件为材料,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主题明确;事件选择完整、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沿线各国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经常破坏丝绸之路的畅通,使陆上丝绸之路为之阻隔。中国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茶等大都生产于东南沿海地区,这里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从海路运输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运输量大。通过海路还可以把商品输送到陆路不易到达的地区和港口,如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到了宋代,随着航海术以及造船业的不断发展,海上运输的安全性及运载量都有更大的提高,海上运输通道逐渐取代陆上运输通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孙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四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
农村人口百分比 |
城市人口百分比 |
英国(1851年) |
48% |
52% |
法国(1851年) |
75% |
25% |
俄国(1851年) |
93% |
7% |
美国(1851年) |
87% |
13% |
材料三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后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特别是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请问题: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4分)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那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2)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6分)根据材料三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4分)
(3)按照材料四的研究角度,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如何进一步冲击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8分)
2012年夏季会考题型示例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生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举办的几次重要的世界博览会: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界工业展览出①蒸汽机、②纺织机械等。187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展出③火车站、还有通往各地的④有轨电车。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再次举办世界博览会…
(1)分别指出上述展品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 )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 )填写序号即可。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再次举办世界博览会展示新发明,你认为会有哪些反映交通和通讯工具成就的展品?
(2)在这三次博览会的50年间,中国近代经济发生了怎么样变化?
(12分)近代铁路修建对世界经济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1)材料一中铁路建设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哪两项技术的进步?(2分)
(2)指出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处于优势的历史条件。(3分)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自治》
(3)材料二认为铁路修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材料三 铁路帮助欧洲人将统治强加于非洲内地,但他们也传播了其他东西:不仅有花生和树胶的贸易,而且有西方医学知识。因为没有公共健康的改善,铁路将会传播痰病,增加流行病的危险。
——[英]尼尔·弗格森《文明》(2011年版)
(4)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指出导致二者不同的主要原因。(3分)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14 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年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将近100万移民。……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观点看,这种极其巨大的迁移的意义在于:除很大一部分人涌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人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结果,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在种族方面几乎完全欧化。……不但在种族上,而且在经济上被欧化。
(1)依据材料一和相关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欧洲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指出19世纪有利于欧洲人口迁移的因素,并指出其作用。
材料二 中国的铁路比世界上最早建成的一批铁路晚了约半个世纪。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这条铁路经营了一年多时间,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然而,吴淞铁路这个“短命鬼”,却让国人见识了铁路这一新生事物,让国人认识了改变旧的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是多么必要、多么重要。五年后,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于1881年通车,这条长约10千米的运煤铁路,给中国朝野和各省绅商带来不小影响,揭开了中国自建铁路的序幕。另一方面,列强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图谋也并未因吴淞铁路的赎回、拆除而中辍,甲午战后开始了大规模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行动,1896年至1903年之间,1万多千米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铁路权益和利用铁路对华侵略的行径,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知,而且也不断增强了中国人民爱国护路的意识,包括官僚、绅士在内的各阶层人士纷纷要求废约并收回路权。1903年起,一场争回路权和商办铁路的高潮掀起了,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民间资本开放路权,全国共有15个省先后设置了铁路公司。可是,1911年清政府又突然宣布“干线国有”,企图出让路权,取得外债,结果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摘编自《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晚清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3)请你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材料的理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沿线各国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经常破坏丝绸之路的畅通,使陆上丝绸之路为之阻隔。中国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茶等大都生产于东南沿海地区,这里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从海路运输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运输量大。通过海路还可以把商品输送到陆路不易到达的地区和港口,如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到了宋代,随着航海术以及造船业的不断发展,海上运输的安全性及运载量都有更大的提高,海上运输通道逐渐取代陆上运输通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孙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四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选择重要的人或事进行学习是了解大国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只要有人被认为独揽一切,握有全部立法和执行的权力,……人民的损失或不幸就无法得到救济或解决”、“立法权是最高权力,其他一切权力必须处于从属地位”、“谁握有立法权或最高权力,谁就应该向全国公布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实现统治。”
——[英]洛克《政府论》(1690)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期,英国有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国外市场上销售,而国内消费的大部分原料又靠国外来供应,其中以棉纺织业为最。此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先后发生在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革命,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靠从英国输入的技术装备进行的。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英国外交大事节录 |
1940年5月,首相丘吉尔向美国提出借40或50艘旧驱逐舰。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8月,美英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2年,英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4年,英美苏中代表共同决定成立联合国组织。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主张法国参与对德分区占领,意在战后联法抗苏。 1947年,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将在1948年6月之前撤离印度。 1949年,英国加入北约组织。 |
(1)有学者认为“《政府论》是一部适逢其时的政治启蒙导论”。说明光荣革命后至18世纪初的英国政治如何体现材料一中洛克的主张。
(2)提炼材料二信息,写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含义。结合史实,简析英国政府在其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3)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外交的重要影响。
18世纪到19世纪英法等国的历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材料一 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合乎自然的自由的制度就会树立起来。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
总之,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第544条:“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利,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
第545条:“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第1101条:“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法国《拿破仑法典》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当·斯密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法律原则?结合所学阐述《拿破仑法典》颁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