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分)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主题二: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材料三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3)根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学观点(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试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的影响。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印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1457年,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智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材料二 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清代,商业雕版印刷广泛传播。福建的四堡地区在17世纪后期兴起家族经营的书坊。四堡书业主要出版教育文本、实用指南手册(如礼仪指南、医药用书、风水手册等)和通俗小说等全国通行书籍。其中教育文本最畅销,它囊括了各种有助于考试的辅助资料,如朱熹注本《四书》;还有宣称对经商的读者大有用处的《信札/字辨》书。18世纪,四堡书业的销售覆盖了南方九省,他们带着识字读物和经典书籍向南部内陆和边陲日益增长的人口传播文化。
——摘编自[美]包筠雅《中国书籍社会史:四堡书业与清代书籍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印刷术在15世纪中后期蓬勃兴起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法国“印艺社”和中国“四堡书业”图书出版的主要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新航路开辟前后人类之间的联系经历了从彼此孤立到相互依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的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和优质钢,以及部分被加工成半成品的药材和食糖,尤其是香料。欧洲人从未亲自到过东方货物的供应地。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特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四 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
——刘芃、朱汉国 《历史学习精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机。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新航路开辟,论证材料四的基本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
时移世易,大国兴衰,各领风骚数百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将1350-1650的300年时间,视为“漫长的16世纪”。这一长时段的划分,就是为了对应当时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明朝中国(1368-1644)在世界史上的辉煌地位。
与此相对应,社会史学家阿瑞吉(Giovanni Arrighi)则提出了另一个长时段的分期概念——“漫长的19世纪”(1650-1915),它标志着中国与欧洲之经济社会开始走向分道扬镳的道路,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亚洲的形象在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史叙述中”的全面贬值。
——据韩毓海:《重新思考19世纪》
材料二 在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18世纪法国部分启蒙思想家)叹为观止,心驰神往。
——据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 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周期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
——据王湘穗:《博弈式共生的中美关系》
(1)推断材料一中布罗代尔和阿瑞吉对长时段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2)指出材料二中的“他们”对中国的形象认知,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他们”得出这种认知的原因。
(3)材料三中荷兰、英国、美国确立各自的“漫长世纪”有哪些共同因素?你是否同意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了终结阶段?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
(1)分析自16中期起“世界白银流向中国”的原因。19世纪上半期西方列强采用了哪些经济手段来扭转这一现象?
材料二 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材料三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3)据材料三,指出两大计划的差异及其本质上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最终胜出的原因。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认识。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制定和稳定的发展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英语,现在几乎在全世界通用。约3.8亿人将其作为第一语言,2亿人为第二语言,将近10亿人正在学习英语。英语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语言——互联网、商业、政治和技术的语言。英语是欧盟的官方语言,超过80%的国际组织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知道必须“出版英文著作,否则就在母语著作中消失了”。而英语在全球语言中的胜利也伴随着许多其他语言的消亡。到20世纪末,世界现存6000种语言中,只有一半还在使用,保留着表达方式。
在历史上,有的语言像动植物一样灭绝了。然而近年来,语言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消失的语言中有一半是在1500年和2000年间退出历史舞台的。尽管造成语言消失的原因有多种,最基本的原因则是由于原本孤立的人群之间的联系增加,以及新移民潮的到来。语言需要孤立状态以发展并保持其独特性质,一旦孤立被打破,地方语言将与文化差异和传统一起消失。在某些地区,如南亚,不同的语言集团能够得以共存,但更典型的情况是强势集团的语言有意取代弱势语言。因此,海外扩张和“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应为英语的扩散和地方语言的灭绝负责。英语国家美国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强权加速了这一进程。
当然,这一过程引起了摩擦。许多观察家将英语的流行视为殖民主义压迫的遗产,应被根除。1908年甘地警告同胞“让千百万人懂英语是在奴役他们”,这种情感在90年后印度国防部长那里得到了回音,他发誓自己不会停止斗争“直到英语被赶出我国”。相比之下,其他印度人相信英语为讲着800种语言和方言的印度次大陆带来了统一,并把它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此外,印度政府与其他国家政府一样,在无意之中,通过执行统一语言的政策,加速了地方语言的消失。例如,印度只把英语和印地语作为官方语言来使用。多语言条件下的政府公务开支和公共教育成本将非常高昂。
全球化世界有许多力量推动了如英语这样少数语言的使用,也威胁着小语言集团的生存。然而,近来对濒临灭绝语言的抢救获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当地语言被树立为文化自尊心和国民意识的旗帜的地方。曾经近乎消失的威尔士语和爱尔兰语又繁荣起来,那瓦霍语、毛利语和夏威夷语也得以复兴。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消失的语言中有一半是在1500年和2000年间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对待英语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材料三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余伟民、郑寅达《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四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法律,包括法律、制度、宪法结构等;二是民情,即自由的习惯,包括思想、行为、习惯、价值观等;三是物质的或历史的环境。
——据Schleifer《关于<论美国的民主>新译本的读书报告》整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促使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到来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关于西方文明“文化接力”观点的?说明理由。
(4)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政治受制于哪些要素?按这一说法分析,民主政治为何在19世纪晚期的法国获得成功而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遭遇挫折?
(27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与宋代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分析宋代海上丝路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航路开辟图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背景与影响两个角度分析新航路与中国丝路的不同。
材料三 亚欧大陆桥
(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结合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谈谈你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末出现了中国一菲律宾一美洲的大帆船贸易。学者严中平认为;“中国纺织品还经过马尼拉销售到西属美洲殖民地去,早在16世纪末叶,中国棉布已经在墨西哥市场上排挤了西班牙货。有的文献说,因为中国棉布价廉物美,所以印第人和黑人都用中国货而不用欧洲货。“中国丝绸就更为畅销了,”他还说,“实际上,中国对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贸易关系,就是中国丝绸流向菲律宾和美洲,白银流向中国的关系。”
材料二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以下是各国使用金本位的时间。
国家 |
时间 |
国家 |
时间 |
英国 |
1816年 |
德日 |
1871你 |
法国 |
事实上在1873年 |
美国 |
事实上在1873年 |
日本 |
1897年 |
埃及 |
1885年 |
材料三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2月,美国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帆船贸易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世纪中后期各国纷纷使用金本位和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指出1640—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
材料二 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机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孚,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3)利用材料三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写一段短文。
要求:①必须包括以下关键词:“潮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策;②紧
扣主题,观点合理;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罗马,丝绸之价竟贵比黄金。丝绸贸易已成为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贸易。即使是在罗马帝国极西端的英伦海岛,丝绸的流行也不亚于中国的洛阳。为了获取丝货等物,罗马每年的花费不下一亿赛斯太斯(罗马货币)。当中国丝绸源源西进的时候,西方的物品与信息,也传入中国。佛教通过这条商路传到中国。在大量吸收中国丝货的同时,罗马人的优质纺织品也运来中国,其棉、毛织物畅销中国。
——摘编自何芳川《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
材料三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上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1)据材料一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承载东西方丝绸贸易商路的形成。结合材料一分析东西方丝绸贸易的影响。(5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商贸角度说明促使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因素以及对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倡导的“新丝绸之路”有什么历史依据和现实条件?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历史上二次大规模的商路开通,对世界带来了怎样不同的影响?
材料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表格:
表1 1851年至1913年德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份 |
1851年 |
1855年 |
1913年 |
在校大学生 |
12400人 |
16760人 |
77484人,每万人中有大学生学历的为11.3人 |
表2 1801年至1900年英国、法国、德国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
国家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重要科技成果(个) |
198 |
219 |
356 |
——据潘迦华《论19世纪德国的教育改革》编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的德国科技教育的特点。
材料二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2)根据材料二,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
材料三 在1338年的佛罗伦萨9万人口中,约有8000一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这些儿童在识字教育后,大部分男孩开始学习商业算术……此类教育很适合意大利城市商业社会的需要,实用和职业性是其显著特色。……少部分学生进入“拉丁学校”学习。1 5世纪随着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拉丁学校教育内容发生革命性变化一人文主义者把他们的理想贯彻到教育实践中。……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世俗教育,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人们的宗教知识,而是注重培养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人文主义教育是“自由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它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贵族教育,真正能享受人文主义教育的是那些君主、显贵和富裕市民的子女。
——《欧洲文艺复兴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14-16世纪意大利教育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5至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经历了重大转变,其中货币流通、世界市场、国际贸易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3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始自晚明(15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社会转型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白银的货币化。……货币经济的扩大发展,在中国和西方几乎是同步的
——《晚明社会变迁研究》
材料二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三 “白银的世界货币中心地位在世界上持续了几个世纪后逐渐被黄金取代。……二战后,美国把黄金与美元挂钩,创立起“美元帝国”。
——寇玉琪《货币:统治世界的终极武器》
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西方国家“货币经济扩大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元帝国”得以建立的时代背景。(2分)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规范世界市场秩序做出了哪些努力?(2分)
(4)“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