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要之,吾人研究罗马法之目的,非欲以稽古自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研究罗马法者,所以溯其本而究其始也。良以吾国新民法泰半因袭大陆,而大陆诸国之法源,几尽觞罗马法。即此一端,已足示吾人研究罗马法之重要。苟从法学之价值观之,罗马法为治法者之基本学问。倘能融会贯通,法学智识已习过半矣。
——丘汉平《罗马法》
材料二 西方许多国家的议会与政府有着很强的亲和力,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总理或首相并负责在议会中选择本党议员组成内阁。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不仅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自身的特点也十分鲜明。
英国的压迫已经远去,革命所要极力维护的人民的权利——实际就是州议会的权利——已经被证明并不能如期望的那样能够不需要一个总权威就可以得以维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全国政府的条件成熟了。在制宪会议上,吸取十三个州一院和两院实践的丰富经验和教训,会议多数代表都表示,邦联体制无论如何不能再延续下去了,全国政府必须能够代表人民,直接对每个公民行使权力;如果仍然一切都求助于各州政府,那无论如何加强邦联国会的权力,都将于事无补。— 一据《代议制的美国模式论析》等整理
(1)材料一中,丘汉平认为有必要加强对罗马法的研究,试概括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许多国家中“议会与政府有着很强的亲和力”的理解。
(3)与材料二中多数西方国家相比,美国“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有何鲜明特点?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当今各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相关材料:
材料一 “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在制度构建上,“罗马的政府是十分完善的,因为自从它产生以来,它的制度就足以使或是人民的精神,或是元老院的力量,或是某些高级官吏的威望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罗马共和国还设立了监察制度,监察官每年都要检查一个共和国当时实际情况,这样就把人民分配到不同的特里布(部落,古罗马的行政单位)里面去,以便使保民官和野心家不能操纵选举,使甚至人民自己也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力”。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1)材料一中孟德斯鸠认为罗马法之所以促使罗马兴盛的原因是什么?由此推断,孟德斯鸠认为罗马衰败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18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政治上是特别得天独厚的:那里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在后一方面,美国人在殖民地时代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显然起过重大作用,它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能够超越英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的“重要理念”。
材料三 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明史》
(3)材料三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四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4)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材料五 提出“软实力”概念的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人民日报·新中国60年光辉历程启示之四》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的内容。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现代化模式的看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核心议题是依法治国。自古至今,法制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代表的罗马法恰好是一种完整地体现简单商品生产的法,它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例如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等,都做了极为详尽的规定。因此,这种法律正好符合促进新兴资本主义形成和巩固的历史要求。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
——摘编自李雅书 杨共乐《古代罗马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董必武在大会发言中强调,当前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就是要“依法办事”。为此,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他在列举我国法制不完备的现象之后,提出要逐步完备我国的法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上册)
(1)依据材料分析罗马法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民主宪法。
(3)新中国成立后能否贯彻依法治国?说明你的理由。
“制度的创新”
社会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结构图示。
材料二:第3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节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要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材料三: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四: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1)材料一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项政治制度?其确立于哪一历史时期?
(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的规定?从材料可知此法律包含哪些核心内容?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原则?用史实说明1787年宪法是否实现了“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
(4)如何理解材料四对孙中山学说的评价?为什么说他是“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古罗马的公民法内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即公私法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表现出诸法合体的特征。发展到万民法以后,由于罗马帝国境内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民事法律关系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私法体系更为发达。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程序的严格执行是为了保证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程序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罗马法注重程序是法律体系完备的表现。
——庄鹏《罗马法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三 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
——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基本特点。
(3)概述材料三的基本观点。依据所学知识,说明研究古代法律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为维护统治的需要,将商鞅以来的律令加以补充修订,形成《秦律》。其中《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私自移动田界者,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表示犯罪);还规定:士伍偷盗110钱者,要判处四年徒刑;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要判处劳役30天。不仅对偷盗者本人处以严刑,对共犯、知情者或偷盗者的家属也要同样处罪。《秦律》主要内容是维护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经济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活动;保护官僚地主特权的诉讼制度和监狱管理制度。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
“一家之主有权将其财产和奴隶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假如一个人死后没有遗嘱,也没有继承人,就在父系亲族中找一位最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假如奴隶偷窃或使主人受损,可以将奴隶拍卖以补偿主人的损失。”
——《光复彩色百科大典》《世界历史》
材料三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制度建设,离不开法治保障。“中国梦”、“人民”、“法治”成为习近平讲话中的关键词。中国的进步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法治的发展,法治兴则中国兴,法治废则中国危。法治不仅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制度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
——《中国青年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朝颁布《秦律》的主要目的。《秦律》的实施与秦朝最终的结局有何联系。
(2)依据材料二,可知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加强法治建设的意义。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
对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分析和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据罗马的《民法大全》整理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一律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员任期两年,按各州人口比例选举产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材料三 第十一条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三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据《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整理
材料四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一些学者据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1)材料一体现了古罗马法的哪些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别指出近代美国和德国政体的显著特点。造成二者的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成果。古今往来,一个个法律和民主政治文献搭建起人类前进的阶梯。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一位西方史学家评价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成就时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到它做到了什么。”
材料二 第3、8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11表 禁止贵族与贫民通婚。——摘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 “皇帝是国家元首。……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摘编自19世纪70年代欧洲两部重要的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雅典民主政治“做到了什么”值得我们肯定?
(2)材料二中的《十二铜表法》明显地维护贵族的既得利益,但为什么仍然被视为平民的胜利?它的诞生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的两部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什么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两部宪法问世的共同原因。除了上述两部宪法外,在世界近代史上,还出现过那些重要的法律文献?(至少举二个国家的文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科一 “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但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除却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他儿子外,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1)材料一中“统一性、集权性”和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分别有什么表现?
材料二 第三表: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2)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5分)
材料三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3)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四: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比重一览表
时间 |
战国(公元前300年) |
西汉(公元2年) |
唐 (745) |
南宋 (1200) |
清 (1820) |
清 (1893) |
比率 (%) |
15.9 |
17.5 |
20.8 |
22.0 |
6.9 |
7.7 |
(4)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城市化的大体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城市化率较高的政治因素和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城市化率逐步下降的经济因素。你认为我国在今后城市化的进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8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汲取古今中外法制建设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这一重大任务的实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向国家)假铁器,(因使用过多)销敝不胜而毁者,为用书(以文书上报),受勿责……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麇卵谷,毋毒鱼鳖,置井罔,到七月而纵之……府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法。
——摘自《云梦秦简》
材料二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摘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材料三 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因而,它在指导思想和具体规定上都存在许多缺陷。……因修改宪法的指导思想是“继续开展阶级斗争”,使国家的工作着重点不可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国家机构的规定极不完备,并规定不再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职位。这部宪法不仅缩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而且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
——摘自《百度百科·七五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律中有哪些值得今天借鉴与提倡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经济秩序稳定的相关史实。
(2)材料二反映的“无罪推定”原则,体现了怎样的法律观念?《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它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针对“七五宪法”的严重缺陷,1982年宪法进行了哪些具体修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据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进“永久性变化”的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1)阅读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2)阅读材料二,用史实说明,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的变化。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导致“永久性变化”的要素?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呈现哪些趋势与特点?中国是如何应对的?
材料一:法律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
──“万民法”
材料二: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
──2世纪时罗马皇帝哈德良讲话
材料三:第3、第8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十二铜表法》
材料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民法大全》
请回答:
(1) 材料二、四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矛盾之处?
(2) 材料三中关于债务的规定体现了怎样的财产原则?
(3) 材料四的规定保护哪一阶级的利益?维护什么制度?
(4)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罗马法制定颁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6分)法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法制建设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末见。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
——万方《浅谈秦的经济立法及其特点》
材料二 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的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
——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三
序 列 |
内 容 |
第11条 |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
第544、545条 |
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国家征收私人财产只能根据公益的理由,并以给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补偿为条件。 |
第1134条 |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
——《法国民法典》(1804年)
材料四 中国经济法现代化实质上是中国经济法走向世界,与具有国际性和普遍性的现代化经济法相衔接或接轨的过程。考察西方现代经济法的特质并检视中国传统法文化,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法现代化必须立足于借鉴和移植西方现代经济法的制度规则和观念体系,这是因为:其一,中国经济法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体制与西方现代化的经济法在许多层面是具有共性的。其二,经济法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难以在我国传统法文化中寻求发展的土壤。
——李昌麒、鲁篱《中国经济法现代化的若干思考》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国经济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挥的积极作用。(1O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罗马法律发展的因素。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8分)
(3)材料三的法律条文体现了怎样的立法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法律走在西方前列的原因。 (1O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法与世界接轨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就法制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8分)
(18分)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
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科一 第三表: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第二条第三款: 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体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体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什么?并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8分)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6分)
法制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二铜表法》产生的背景条件及其重要历史影响。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2)依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捷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法制改革的背景。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法制化国家。17世纪中到19世纪初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过程通常伴随着重要的立法过程。
(4)简要叙述与英国、美国、法国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立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