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说:“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据此可知罗马法的发展是因为()
A.罗马的扩张与各民族的融合 | B.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得到认同 | D.奴隶制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
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但帝国的行政人员很少。公元1世纪初只有百人左右,这百人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精简机构后提高行政效率 |
B.万民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
C.公民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
D.帝国强大的军队提供了统治保障 |
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其体现的司法原则是()
A.没有证据不能定罪 | B.案件的裁决要有文字记录 |
C.维护共和制 |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年利息最高为8.33%)”,债务人对所欠债务的偿还“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这一条款( )
A.保留了习惯法的条文 |
B.体现了对平民利益一定的保护 |
C.否认了高利贷的存在 |
D.维护了借贷双方的平等权利 |
“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这一规定实质上说明《十二铜表法》( )
A.保护私有财产 | B.是一部野蛮的习惯法 |
C.内容相当广泛 | D.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
伴随着国家疆域的渐次扩张,罗马法也经历了历史的演进。下图所示疆域的历史时期,罗马实施的法律是()
A.《十二铜表法》 | B.公民法 |
C.万民法 | D.习惯法 |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而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是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罗马法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 |
B.罗马法的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
C.罗马法导致了自由市场的形成 |
D.罗马法维护了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 |
恩格斯指出“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的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他旨在强调罗马法( )
A.体系的完整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
B.具有永恒性和普遍适用性 |
C.代表法学最高成就具有超前性 |
D.适用商品交换有持久生命力 |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儒家文化的困境》中说:“把古代中国、环地中海诸文明古国与岛国日本的文化传播模式进行横向比较是颇有意义的。”其中,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文化传播模式是()
A.单向性辐射 | B.由内向外辐射 |
C.多向交汇型 | D.由外向内选择吸附型 |
“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A.雅典,梭伦改革颁布的“解负令” |
B.秦国,商鞅变法的法令 |
C.罗马,废除债务奴隶法案 |
D.法国,伏尔泰的《社会契约论》 |
根据罗马的习惯和法律,代表共和国权力与尊严的元老贵族不得从事包括航运与金融在内的商业活动。共和末年,元老们常常通过亲属参与商业活动,同时,大量经商致富的“新人”也进入了元老院。政治权力便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被引进到流通领域中去。这里论述的是( )
A.商品经济发展对罗马产生双重影响 |
B.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
C.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 |
D.公民法比万民法更灵活实用 |
有同学在学习了《罗马人的法律》后,整理了一份学习笔记。其中错误的有()
① 按产生先后排序是“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
②《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体现了平民的作用
③ 随着对外扩张,外邦人自动获得了公民权,万民法体系形成
④ 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25亚士的罚金。”有一天某人的葡萄蔓被砍了,告到法官那里。法官因他告的是葡萄蔓被砍,而不是树,就不予受理。此案例主要体现《十二铜表法》带有( )
A.习惯法的特征 | B.公民法的特征 |
C.万民法的特征 | D.自然法的特征 |
罗马帝国时期,公民和臣民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这样,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发展起来了”。这表明罗马法
A.维护罗马民主政治 |
B.注重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调整 |
C.意在实现人人平等 |
D.重在协调公民和臣民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