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环顾我们国家中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罗马社会( )
A.人人精通法律 | B.法律适用于所有人 |
C.法律至上的原则 | D.统治阶级没有特权 |
《十二铜表法》中有多条这样的规定,如“恩主诈骗被保护人的,应宣誓充作‘牺牲’,奉献于神”;以蛊术损害他人庄稼的,科处极刑;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处死以祭谷神;施魔法或以毒药杀人的处死刑。上述规定共同体现了罗马法( )
A.鲜明的宗教色彩 | B.同态复仇的原则 |
C.鲜明的等级特征 | D.轻罪重罚的特点 |
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由此可见
A.中国比西方世界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
B.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源自中国 |
C.古罗马的习惯法历史比中国更久远 |
D.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 |
史学界和法学界有的学者认为,罗马法流传至今仍不减其影响,主要在于其蕴涵的罗马法精神。比如:《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习惯法到公民法再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
B.《十二铜表法》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为近现代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
C.自然法继承了古希腊浪漫主义的思想传统,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 |
D.罗马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维护罗马帝国封建君主的统治 |
中国文献中最早关于罗马法的记载,是清政府派5大臣出洋考察西洋法制的报告。载泽等人于1906年5月在《考察情形折》中称:“大抵欧洲各国政治,都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从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开始到现在,罗马法都被作为一门大学课程开设。根据这则材料我们可以说
①罗马法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②罗马法是后来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 ③在今天罗马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④罗马法对清末法制改革意义重大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③ |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
A.崇尚秩序和平衡 | B.量刑程序不统一 |
C.平民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 D.受伸缩性的影响 |
罗马万民法使用的范围是( )
A.罗马统治内的一切自由民 |
B.罗马共和国统治内的所有公民 |
C.包含奴隶与战俘 |
D.包括妇女与大于50岁的公民 |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罗马法的遗产?( )
A.重视私有财产与经济纠纷的调解 |
B.陪审团制度 |
C.重视对奴隶权利的保护 |
D.没有证据不能定罪 |
据文献记载,在古代罗马,一些外邦人假装使自己沦为罗马公民的奴隶,再由该公民通过合法的手段解放后,获得被释奴身份。进而取得罗马公民资格。材料现象
A.表明奴隶的社会地位高于外邦人 |
B.反映了罗马公民经常释放奴隶 |
C.说明公民资格是移民罗马的前 |
D.体现了罗马公民法的社会影响 |
公元前五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操在贵族法官手里,平民经过长期的斗争, 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因这个文法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而称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颁布的重要意义在于( )
A.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
B.更好地调整社会关系 |
C.严格依法办事 |
D.维护平民的利益 |
罗马社会的发展,推动着罗马法不断积累与完备。下图所示法律出现的原因是( )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权 |
B.对外扩张使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大 |
C.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
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此语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
A.社会变迁 | B.阶级分析 |
C.道德标准 | D.文明传承 |
公元前242年起在罗马大法官中专门设立“外事裁判官”,审理涉外案件的原则,既不能套用罗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异邦人本民族的法例,而是互相参照通融权衡,取得一些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便称自己凭据的是万民通用之法,因此形成万民法的概念。由此可见,罗马万民法的特点是( )
A.形式化 | B.强制性 | C.主观性 | D.实用性 |
公元前五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操在贵族法官手里,平民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因这个文法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而称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颁布的重要意义在于
A.更好地调整社会关系 |
B.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
C.维护平民的利益 |
D.严格依法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