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
A.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 |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C.宗法制仍有影响 | D.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
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档名为“家风是什么”的节目。传统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忠孝”“耕读”观念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忠”与世袭制紧密相关 | B.“孝”与宗法制紧密相关 |
C.“耕”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 | D.“读”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
C.“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 D.“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
据记载,族刑(指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
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 B.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
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 D.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
《论语·八佾》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节之。”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①“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
②“吾从周”指孔子尊崇周礼
③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
④《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 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
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左传·桓公二年》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对宗法分封制下西周社会特征的正确表述是( )
①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②形成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
③巩固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④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
A.世官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王位世袭制 |
“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井田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宗法制 |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现象。下列政治制度与此相关的是( )
A.宗法制 | B.郡县制 |
C.察举制 | D.科举制 |
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
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 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