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回答:
(1)材料一中“民主”和“民”以及材料二中的“任何人”分别是指什么?
(2)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历史背景。材料二中“郡县政治”的主要政治绩效是什么?
(2)概括材料四的观点。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以元朝行省制度为例加以说明此观点。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西周分封形势图 图2 秦疆域图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两图所提示的两个历史时期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材料二 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
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体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伴随人类社会的演进而逐步发展。
材料一 射礼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体育项目之一。西周射礼是一项有严格礼仪要求的射箭活动,它改变了商代射礼的祭祀色彩,而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礼记·射义》记载西周时“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春秋时期,孔子对射礼推崇备至,《礼记·射义》记载孔子曾对围观射礼的民众提出要求:不忠不孝者不得入内,尊老爱幼和好学上进者可以就坐。
(1)西周射礼的人文内涵指什么?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孔子重视射礼的原因。
材料二 足球运动发展历程
19世纪初 |
足球在英国贵族私立学校兴起 |
19世纪40年代 |
足球由贵族私立学校的游戏,变成劳工阶层的闲暇娱乐,在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开始流行 |
1863年 |
英国足协正式成立,制定统一的竞赛规则,标志着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 |
1876年 |
英国谢菲尔德俱乐部开始招募职业运动员,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诞生 |
1888年 |
英格兰足球联赛开始,12支职业足球队往来于各城市,进行循环赛 |
19世纪90年代 |
受英国移民、水手的影响,足球运动在欧洲大陆和南美开始流行 |
1904年 |
国际足球联合会创建 |
1954年 |
瑞士世界杯期间,比赛首次运用电视转播 |
2010年 |
南非世界杯期间,通过电视和网络观看者已达到数百亿人次,成为收视率最高的一次体育盛会 |
(2)阅读上表,对足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分析足球运动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
材料三 民国初年曾围绕武术出现了一场争论。1914年北洋军阀将领马良提倡“国粹体育”,编订《中华新武术》教材,并设立武术等级佩剑制,以宣扬武德,该教材后被国会定为学界必学的“中国式体操”。鲁迅在《新青年》撰文,认为武术中有“扶乩(一种占卜方法)打拳那些鬼画符的东西”,最终还会堕入“枪炮打不进”的愚昧境地。他说“有几个自己高兴的人,自在那里投师练习,我是毫无可否的意见;因为这是小事。现在所以反对的,便在教育家都当作时髦东西,大有中国人非此不可之概”。北京体育研究社提出“旧有武术……不过为个人身体之活动, 教授方法既乏研究,施诸团体教练, 或加入学校课程, 倍觉困难”,主张打破师徒相传、门户森严的局限,用现代体育理论改进武术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孙中山支持普及武术,他针对将武术作为废物抛弃而盲目崇外的看法提出:“我同胞居此竞争剧烈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生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这场对武术的争论。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问题》
材料三 在比较英美两国近代政制中“最高权威机构”的区别时,沃尔特•白芝浩指出:美国的最高权威机构不是单一的,而英国是单一的。
——《白芝浩和他的<英国宪法>》
材料四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大趋势》
(1)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美英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如何创立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构的集中体现。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很普遍,等级以门第和职业为依据,从而与阶级的分界并不完全吻合。
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贱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下层人士可以通过努力,下学上达,跻身官僚阶层。商人、农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爵位,改变社会地位,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摘自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工人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资产阶级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分化;大量农民为生活所迫纷纷离村,流向社会各个阶层;地主阶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的这种变动,反映了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而在农民中,富农和富裕中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之外。
——摘自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等级与阶级划分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等级与阶级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时期社会阶层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解。
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说明这种制度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一 湖南某地刘氏宗祠落盛典礼 图二 湖北某地王氏宗族陵园碑文设计图
图一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2010年湖南邵阳市某地,由六位刘氏宗族人共同捐资500多万元,在原宗祠遗址上依据原貌复建了刘氏宗祠,来自本地以及省内外4000多位刘氏族人参加了宗祠及公馆落成典礼。
图二 湖北宜昌市某地王氏宗族于2007年发起重修王氏族谱活动,为此专门成立了族谱修编委员会,历时三年多,于2011年清明节编修成了王氏族谱。族谱中厘清了本族世系,重续族规家训,为以往和当代本族名人立传,组建了王氏宗亲联谊会,公推会长,成立王氏宗亲慈善帮扶基金,并决定修缮王氏陵园。图为陵园碑文图。
图三 海峡两岸王氏后裔共祭闽王 图四 癸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图三 唐末乱世中,河南光州固始县琅琊王氏中的一支部队由王审之弟兄率领,为朝廷四处征战,来到福建,五代时建立了闽国。王审之继承王位,治闽30年,对福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开闽第一人”、“八闽人祖”。王氏后代遍布港、澳、台和东南亚。福州和固始政府多次举办过闽王文化节。
图四 癸巳年(2013年)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祭祀广场庄严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华建敏,台湾海基会原董事长江丙坤、新党主席郁慕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代表,全国各省区市代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等共约一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代表现场公祭人文始祖黄帝。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或认识。(限250—300字以内。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中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项信息。
甲 乙
比较图甲和图乙,提取两项有关西周和古希腊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一 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礼记·大传》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清·颜元《习斋四存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
(3)据材料四,分析清人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材料二 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其历代名人有:艾萨克·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艾略特·罗斯福、小富兰克林·D·罗斯福、苏珊·罗斯福
问题:对比材料一、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