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 “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

A.家国同构观念 B.宗法血缘关系
C.尊卑等级意识 D.以民为本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 B.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C.诸侯间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D.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礼乐制度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古希腊的雅典,曾涌现出许多大思想家、大艺术家。有趣的是,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也曾涌现出诸多思想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的共同原因和条件是(  )
①政治氛围的宽松     ②政治发展的需要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文化教育的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A.废除世卿世禄制 B.整顿官场风气
C.削弱王室的特权 D.废除分封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先秦时期的一位思想家鼓吹要采取措施使国家富裕,人口增加、社会安定。他主张衣食住都应该限制在仅能满足需要的范围内,乐和礼都是奢侈的。这个思想家是(    )

A.孟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墨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B.以法为教
C.兼相爱 D.有生于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只有从真正的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中,才能对一个时代做出更客观准确的判断。”这主要说明家谱能( )

A.真正反映百姓的生活
B.为历史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C.更好地研究普通人的历史
D.体现历史演变的细致性和全面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

A.异姓亲族 B.同姓贵族
C.功臣 D.先代贵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该材料说明

A.春秋时期周王礼制无法推行
B.战国时期七国仍然不敢称霸
C.战国时期宗法秩序遭到破坏
D.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可见,圣人促使天下大治是因为他们(    )

A.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B.遵循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