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申后之父申侯联络犬戎举兵,杀了幽王。申候起兵的理由应该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B.得民心者得天下 |
C.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 D.顺乎天而应乎人 |
《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 )
A.遵循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精神实质 |
B.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
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
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
C.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 D.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
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 )
①宗法观念 ②自然经济 ③皇权专制 ④理学思想 ⑤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④⑤ |
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庸书》),汤显祖(《明史》)等。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
A.程朱理学 | B.宗法制度 | C.王位世袭制 | D.礼乐制度 |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该材料说明( )
A.春秋时期周王对地方具有绝对控制权 |
B.春秋时七霸仍不敢称王 |
C.秦朝以前的历史记载是不可信的 |
D.战国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 |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 B.宗法制的衰落 |
C.井田制的推行 |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有学者认为:“封建制度的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避免内战和实现王朝持久繁荣方面远较专制制度逊色。”这里的封建制度是(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皇帝制 |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这种制度是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行省制 |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 B.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 |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
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
A.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 |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C.宗法制仍有影响 | D.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篇。下列名句出自《诗经》并且能够反映宗法制、分封制的是( )
①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②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③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 B.秦朝 | C.唐朝 | D.清朝 |
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