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 ②活字印刷首创
③儒家信仰重建 ④世俗文学兴盛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西方一本描写宋朝的书《中国转向内向》中说:“理学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后,整个社会走向宇宙统一规范的文化操控。加剧了中国儒学中对工具技术的攻击反驳,中国学问一向就少逻辑,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发达,但出不了像《几何原本》那样的体系理论。”上述材料的中心意思是
A.中国古代科技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封闭性 |
B.以人伦为中心的理学束缚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
C.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比较发达但欠缺逻辑性 |
D.欧洲近代科技伴随实验科学的发展而兴起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天理流行,处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不遂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⑴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⑵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
⑶材料三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⑷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B.“经世致用” |
C.“工商皆本” | D.“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
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等,他们独立发展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中国的宋明理学、欧州的文艺复兴等,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2000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即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造成中西文化的巅峰。
21世纪的今天,世界文化发展很可能形成若干个重要的文化区;欧美文化区、东亚文化区、南亚文化区和中东与北非文化区(即伊斯兰文化区),以色列文化区及犹太文化区等,这几种有着长久历史的大小文化潮流将会成为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评价材料中关于人类“轴心时代”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二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心即理也 | B.反对人的各种欲望 |
C.理是万物本原 | D.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
作为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材料二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他谨慎地观察现实,潜心地研讨百家学说,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儒学体系。
一一摘编自百度
(2)结合所学说明董仲舒的儒学体系新在何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儒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以下各项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主张,其中与普罗泰格拉这一哲学思想相似的是( )
A.“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
B.“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
C.“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
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 |
现代著名美术家王承利认为,中国绘画强调“意足不求颜色似”,西方绘画强调“度物象而取其真”。两者不同的绘画要求体现了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对比下列两幅画,这种差异主要是
A.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 | B.专制统治与民主政治的差异 |
C.儒家自我道德人格要求与人文主义的差异 | D.追求审美意境与反映现实生活的差异 |
下面是某班学生在整理过去的错题中的一道。题干,组合选项,正确答案分别如下:( )
根据选项及答案判断该题比较的应该是: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 B.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 |
C.董仲舒新儒学和启蒙运动 | D.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是它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地被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二 (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四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争夺。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政治思想,并指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政治主张的原因。
(3)材料三是谁的观点?其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
所谓“朱陆同异”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老问题。解放后的一些哲学史著作一般把陆学看做主观唯心主义,把朱学看做客观唯心主义。但学者华山认为朱陆两家对哲学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以下陆九渊的言论中能为学者华山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
A.“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
B.“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 |
C.“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 |
D.“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五 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
(2 )分别举出与材料4和材料5作者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且有相同或相近思想的中国和法国的各两位思想家。
(3)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和法国在非常相近的时间内产生类似思想的共同原因。
(4)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阶级属性和作用两方面谈谈中国和法国的这种相似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之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古曰世异则事异。”
材料五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六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七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至材料四,分别指出其所代表的学派并简要概括材料观点。
(2)材料五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3)据材料六、七和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贯通事理途径有何差异。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