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层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层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1)依据材料,联系中外近代史上有关史实说明世界及中国近代化的变革顺序。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导致中国与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9分)
某位同学在学习了必修三后,对中国古代思想非常感兴趣,在学校资源室搜集了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及主张,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材料四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中孟子的思想核心。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李贽提出了什么观点?
(4)材料四顾炎武的治学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作者对民族危亡问题的认识。
(5)材料三四与一二相比,思想主张发生很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一些传教士所写的较高水平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在西方也产生了颇大的影响。……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洲文明史上,欧洲大地上出现一种对非欧洲文明的“热”是罕见的,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我会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用同一种法律治理,用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任何导师,像孔夫子那样的先生,他们的威望和教诲很容易从这个帝国的某一角落传播到全国各地。没有人敢于抵制流行看法的洪流,后辈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对祖宗制定、世代相传、大家公认的成规提出异议。
——(英国)大卫·休谟(1711—1776)《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
材料四: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18世纪欧洲出现一股“中国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儒家文化?材料三中休谟对儒家文化持何种观点?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伏尔泰和休谟对待儒家文化持不同态度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有哪些?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问题:(1)根据下面提示的儒家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或根据相关言论者,补充儒家言论,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序号 |
言论 |
言论者 |
思想核心 |
①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 |
|
② |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人性本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
|
|
③ |
“天人感应”………… |
董仲舒 |
|
④ |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
|
|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久远,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因而,他们的文明更为连续不断,也更为独特——中国与欧亚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有着较后者相互之间更为根本的差别。中国的人口庞大无比,也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
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特点,并分析其中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二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 孟德斯鸠(1689—1755)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材料四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这句话的核心思想以及在其统治期间的主要表现,简要比较董仲舒和黄宗羲两位思想家主张的异同之处。
(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政治主张,并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思想与洛克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3)材料四中康有为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
(4)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
中国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儒家文化,对历史和现实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创始人孔子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化名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今天上午,在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幕前夕,文博会组委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海内外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
鉴于社会上的孔子像多种多样,形象不一,甚至还有神话或丑化孔子形象的现象存在,该基金会郑重征集“孔子像标准设计方案”,凡有兴趣者均可参与。
今年1月,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组织评选制定孔子标准像的消息发布会,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在经过了宣传征集、评选研究、制作修改三个阶段之后,孔子标准像评选制定工作主体部分顺利完成,作为孔子标准像的雕塑初稿今天与世人见面。
——大众网济南6月13日讯《版本过多,孔子到底长啥样?孔子标准像6月全球发布》
材料二: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材料三: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你认为制定孔子标准像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先秦时期中国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3)儒家思想在西汉和南宋两个朝代分别有什么新的发展?
(4)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三 “通才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得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与最高才能的教育”
—— 意大利 弗吉里奥(1349—1420)
材料四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时期的教育状况?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怎样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与材料一中反映的教育思想有何区别?
(3)材料三反映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当时什么主题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教育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以及在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
——《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中国经济思想史》
(1)材料一、二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2)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1分)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西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3分)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教育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学校以经学为教材,实行“尊孔读经”。
——《汉代的教育》
材料二 殖民地时期的高等教育,以1636年哈佛学院的建立为开端。随后1693年美国南部建立了威廉·玛丽学院,1701年康涅狄格创办耶鲁学院。这三所最早的学院都以培养传教士为主要目标,完全照搬英国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体制。英国牛津、剑桥两所大学设神、法、医等学科,而哈佛学院仅设神学科。如果从事医、法工作还需到英国留学。……这个时期共建九所学院,均为私立学校,收费高昂,只有少数富家子弟才有资格入学。……显然不敷需要,而且这九所学院均集中在东部城市,更是难以适应西部和南部各州的发展。
——刘建芳《试论教育改革在美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材料三 (伪满时期,五常县国民优吉小学)校长是个说了不算的中国人,副校长是个留着小胡、矮矮的、口气生硬的日本人。取消了国文、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每周就上日语、满语、算术、美术四门课程。日语课上,要求大家一律说日语,其中有专门的“建国精神”教育,主要就是灌输“日本亲善、共存共荣”思想……“朝会”上,全体师生要升伪满“国旗”,唱伪满“国歌”,面向东南日本东京皇宫方向给日本天皇敬礼……1935年5月2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为了报答其主子,访日归来后颁布了《回銮训民诏书》,要求国民必须与日本“一心一德”,每校一份。每周一都会有周会,校长会毕恭毕敬地把溥仪的诏书举过头顶捧出来,领着大家进行诵读。
——《殖民教育十四年 身心伤痛七十载》
(1)材料一中汉武帝时期学校教育为何“尊孔”?依据材料二,归纳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三,分析日本侵略者为强化在伪满洲国的奴化教育而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
(3)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共18分)
材料一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依人而异。
材料二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纪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书传》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他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宪,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陈独秀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要有哪些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指点出其影响
(3)康有为为何要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结合时代背景评论这一历史现象。
(4)据材料四,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怎样看待儒家思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