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
①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董仲舒改造儒学,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写到“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以上材料反映了以下那个主张( )
A.大一统 | B.三纲五常 |
C.君权神授 |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四位皇帝描写正确的是( )
A.秦皇初创中央集权,地方行州郡县 |
B.汉武设中外朝制度,以儒术行大一统 |
C.宋太祖以三权分立原则分割军政财权 |
D.清圣祖以军机处提高行政效率 |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 B.格物致知 | C.心外无物 | D.天人感应 |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一书指出“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该材料说明
A.天象记录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 | B.天象变化体现君权神授思想 |
C.天象记录与历法制定密切相关 | D.天象变化体现天人感应思想 |
《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
A.大一统 | B.皇权至上 |
C.君权神授 | D.强化中央集权 |
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A.先秦儒学 | B.汉代儒学 |
C.宋明理学 | D.佛教 |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竭力济贫以安抚广大民众 | B.政治的最高目标是仁政 |
C.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 | D.实行变法奖励耕战 |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 | 礼制观念淡化 | B. |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
C. | 崇尚法家思想 | D. |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
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A. | 孔子 | B. | 孟子 |
C. | 董仲舒 | D. | 朱熹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 B.正统的孔孟学说 |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 D.儒家学说与权术 |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 D.宋朝程朱理学 |
《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
此记载体现了
A.以民为本 | B.皇权至上 |
C.君权神授 | D.天人感应 |
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西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 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
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 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