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史书记载:“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此材料讲述的是

A.唐代三省六部制 B.宋代参加政事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军机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C.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部历史著作中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一人咨询较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

A.宋代三司制 B.唐代三省六部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刺史的职责是“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六条问事”是:第一条,势家豪族土地数量和住宅规模超过制度规定,依仗财大势强欺凌贫穷弱势者。第二条,“二千石”不按皇帝命令办事,不遵守法律制度,背公向私,假借诏令以牟私利,损害百姓利益,掠夺民脂民膏,聚敛财富,为非作歹。第三条,“二千石”不认真查明疑难案情、草率定案,胡乱杀人、怒则乱罚。喜则乱赏,烦扰苛暴,残民以逞,为百姓所痛恨,弄得天怒人怨,山崩石裂,灾异妖言并出。第四条,“二千石”选人用人不公,嫉贤妒能,压制人才,任人唯亲,亲近信用顽劣奸诈之徒。第五条,“二千石”子弟仗势逞威摆阔,干预公务,染指司法,向主管人员请托。第六条,“二千石”不讲公德,不顾体统,低三下四地巴结豪强,贿赂公行,破坏政令。(汉代郡守、国相年俸二千石谷物,所以常称他们为“二千石”)。
——摘编自田九川《历史上的“刺史巡视制度”》
材料二 据《世法录》记载,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五月,御史雷励误把良民判为徒罪。明太祖查获其事,责之日:“朝廷能使顽恶慑伏,良善得所者在法耳。少有偏重,民无所守。尔为御史,执法不平,何以激浊扬清,伸理冤枉?徒罪尚可改正,若死罪论决,可以再生乎?”并命法司论雷励之罪,以示警戒。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宣宗又特谕都察院:“朝廷设风宪(掌管监察的御史),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选授)风宪。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举,务要开具实行,移咨吏部,审察不谬,然后奏除。其后有犯赃及不称职,举者同罪”。
材料三  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规定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只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办公,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保证对受到政府不当活动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的补偿。监察专员管辖范围,限于公民因中央行政机关的不良行政(包括行政人员偏见、疏忽、迟缓、不作为及其他)而使利益受到侵害时的申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刺史巡视监察的对象、内容。
(2)提炼材料二中明朝有关监察方面的主要信息。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要说明。(不得摘抄原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D.提高了官员素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旅游景点介绍:“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反映的是(   )

A.内阁 B.南书房 C.军机处 D.三省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
甲: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 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C.预防地方割据出现 D.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元璋未称帝时就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治国)首在正纲纪。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朱元璋认为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 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
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 D.广开言路,体察民情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