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
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 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
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湖丝”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日趋昂贵。于是,乾隆帝谕旨:“申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规定。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清政府顺应民意实行了短暂的开放 | 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济侵略 |
C.清政府限制湖丝出口保护国内市场 | D.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 B.君主专制的加强 |
C.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
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
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 B.从市舶制度到实行海禁 |
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 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A.秦丞相府 | B.唐尚书省 |
C.元中书省 | D.清军机处 |
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
C.这—做法使军政大权进—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
某地发生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交付兵部、户部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 )
A.秦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开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 B.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
C.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 D.企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
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成祖设立了( )
A.枢密院 | B.内阁 | C.殿阁大学士 | D.军机处 |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结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
A.汉朝的刺史 | B.宋朝的通判 |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
自西汉始,皇帝就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办法要么是起用亲信近臣以架空相权,要么是分化肢解相权,皇帝从中垂直统治。属于后者的是( )
A.汉唐 | B.唐宋 | C.宋元 | D.明清 |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在封建社会不断加强,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
A.设置南书房 | B.出现议政王大臣会议 |
C.设置军机处 | D.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