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有决策权 |
C.从明宣宗时期之后有票拟权 |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
新浪网《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文认为同时期的历史政治人物乾隆与华盛顿谈政见,谈三权分立,双方会吵起来;谈文字狱,双方则有可能会打起来。两人的政见差异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源于
A.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
B.两人人生经历的差异 |
C.科学教育与启蒙教育的差异 |
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大环境的影响 |
清代某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它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该机构是( )
A.内阁 | B.军机处 |
C.理藩院 | D.尚书省 |
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南方 |
北方 |
|||||||||||
南京 |
浙江 |
福建 |
四川 |
广西 |
江西 |
湖广 |
广东 |
北京 |
山东 |
山西 |
河南 |
陕西 |
27 |
26 |
11 |
9 |
2 |
22 |
12 |
5 |
17 |
13 |
5 |
11 |
2 |
114 |
48 |
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明代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成祖设立了( )
A.枢密院 | B.内阁 | C.殿阁大学士 | D.军机处 |
《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
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 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当年明月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中曾写道:“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朱元璋毁灭的“那个庞然大物”是为了( )
A.废除宰相制度 | B.建立内阁制度 |
C.打击勋贵集团 | D.强化君主专制 |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皇权受到制约 | B.君主专制强化 |
C.世袭制度消亡 | D.地方权力削弱 |
《明史》卷一六八《陈循传》:在比孝宗还要早的景帝时,“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肖镃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遵旨拟之”。这反映了( )
A.内阁大臣取得法定相权 | B.内阁对皇权的程序化限制 |
C.明代内阁仅是内侍机构 | D.明代皇权出现了弱化趋势 |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诛丞相胡惟庸为契机,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 B.打击地方势力 |
C.强化君主专制 | D.打击宦官集团 |
在紫禁城内,有一排称为“值房”的瓦屋,里面的办公人员既无品级,也无俸禄;但他们参与处理军政机要事务,受皇帝随时召见,完全秉承皇帝意旨办事。这个办公机构是( )
A.枢密院 | B.宣政院 | C.文渊阁 | D.军机处 |
有学者估算,在明太祖朱元璋当政的31年中,大约有10万到15万贪官人头落地。如此厉行反腐败并没有没有让贪腐稍有收敛。这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废除丞相导致官员缺乏约束 |
B.社会风气导致官员道德低下 |
C.反腐太严导致官员集体报复 |
D.权力不受制约难阻官员贪腐 |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材料中的“国初”是指( )
A.西汉初年 | B.唐朝初年 | C.北宋初年 | D.明朝初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