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 B.君主专制的加强 |
C.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
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
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 B.从市舶制度到实行海禁 |
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 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A.秦丞相府 | B.唐尚书省 |
C.元中书省 | D.清军机处 |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结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
A.汉朝的刺史 | B.宋朝的通判 |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
自西汉始,皇帝就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办法要么是起用亲信近臣以架空相权,要么是分化肢解相权,皇帝从中垂直统治。属于后者的是( )
A.汉唐 | B.唐宋 | C.宋元 | D.明清 |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钱穆说:“拿历史大趋势来看,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下列符合钱穆观点的是( )
A.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专制 |
B.中国传统政治是宰相专制 |
C.中国传统政治不是专制制度 |
D.中国传统政治不是皇帝专制 |
某史书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名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材料所说的“盖隐然执政之府”指的是( )
A.中书省 | B.中书门下 | C.内阁 | D.军机处 |
清朝初年,为了对付郑成功,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内迁,“寸板不许下海”。台湾统一后,清政府部分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但从康熙五十六年开始,再度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人来华,不许中国人前往贸易,从此,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正式开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清初的海禁是为了统一台湾 |
B.康熙大帝曾一度部分开放海禁 |
C.清朝的闭关自守政策在康熙年间正式确立 |
D.清前期曾与日本、东南亚贸易往来 |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
“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
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中枢机构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从中可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呈现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趋势 |
B.机构不断完善,对社会促进作用不断增大 |
C.封建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
D.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相一致 |
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皇帝下令( )
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 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 |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 D.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共议 |
钱穆说:“拿历史大趋势来看,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下列符合钱穆观点的是( )
A.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专制 |
B.中国传统政治是宰相专制 |
C.中国传统政治不是专制制度 |
D.中国传统政治不是皇帝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