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问题:
(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
(2)魏、蜀、吴三国竭力想获得的"传国玺"象征什么?
(3)唐太宗为什么要重新刻玺?与之相应唐太宗又做了何种制度建设?
(4)你能从传国玺流转的过程中提炼出中国古代政治哪一值得关注的主题?
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后院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A.嫡长子继承制 | B.神权与 王权的结合 |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 D.“国”与“家”结合 |
下面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
“今吏部之职,拟古宰相。而其黜陟之柄,有宰相所不及也者。今凡不由吏部拟上而特旨迁除者,谓之传奉官,必不久而罢。” 这一现象发生在
A.汉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通过户籍或其它制度实施对民众的管理。
材料一 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筒残卷记录了这样的内容:三坞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居延汉简甲乙编》
(注:①燧:最基层的哨所。②公乘:爵位。③直:值。)
材料二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清代八旗制度在努尔哈赤创立时既管理军国大政又有监督和任免大汗的权力。
顺治、康熙、雍正几代帝王采取措施逐步对八旗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顺治 |
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上三旗由皇帝自将,实力不断扩充,下五期驻防各地。 |
康熙 |
不启用与各期有关涉的宗室诸王、贝勒重操旗务,而是任命亲贵皇子主持同色三旗旗务。 |
雍正 |
专派监察八旗御史,各旗互查,鼓励官员及旗下人大胆地揭发讦告。 |
——摘编自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
(1)据材料一,归纳汉简记录的主要信息。该材料可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哪些领域的史料?
(2)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前期强化八旗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体现了该时期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明世宗实录》载:“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轻,渐不可长。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疏入,即改批如制。”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 | B.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 |
C.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 D.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 |
阅读下列材料:
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材料一 春秋至秦为创立期。春秋时期,以世卿、世大夫执政,当时所称的相,逐渐成为一个固定官名。到了战国,世卿制度被打破,相职在诸侯国内普遍设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
材料二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国家所有重大事务的决策。但宰相制度的鼎盛时期很短暂,不足百年。百余年间,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
材料三 魏晋至宋为调整期。两汉时期,由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
材料四 元至清末为衰落期。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落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春秋至秦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变化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谈谈汉朝宰相制度的历史特点。“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鼎盛时期很短暂,不足百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依据所学知识思考:宰相制度调整的核心是什么?以北宋为例说明。(4分)
(4)试概述元至清末宰相制度衰落的表现。(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学者对18世纪中国评价的分歧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一种观点以黄宗智为代表,他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以江南最为典型)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资源紧张,只能依靠不断地增加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由此而得出了“没有发展的增长”的著名论断。另一种观点以彭慕兰为代表,他认为在18世纪(含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不仅没有任何明显的内生优势,而且在许多方面要落后于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才开始“大分流”,此后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土地的制约解除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气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摘编自仲伟民《学术界对前近代中国研究的分歧——以彭慕兰、黄宗智的观点为中心》
评论材料中关于前近代中国研究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
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
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
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 |
民主取代专制,法制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的必然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二 1832 年,议会下院中土地利益的代表489人次,而工业、商业和金融业利益的代表248人次,工业企业家的代表只有44人次。1852 年,下院中土地所有者和工矿主双方代表各为442人次和122人次。 ——沈汉《英国近代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材料三 对美国《独立宣言》的介绍,在辛亥革命时期外国史的介绍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期间,《独立宣言》曾五次全文发表,在国内广为流传。1901年5月10日,中国留日学生创办《国民报》,创刊号刊发《美国独立檄文》,这是在中国最早全文介绍美国《独立宣言》。……1911年11月21日,由上海一些革命派学者创办的《民国报》创刊号,刊发了《美利坚民主国独立文》。1912年1月11日,《民国报》再次发表《北美合众国宣告独立檄文》。
——摘自《北方论丛》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试图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改造中国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并联系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来抹杀”,而是“利泽长久”。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前,英国议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材料三种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在二十世纪早期的中国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
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通过户籍或其它制度实施对民众的管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筒残卷记录了这样的内容:三坞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居延汉简甲乙编》(二四·一B)
(注:①燧:最基层的哨所。②公乘:爵位。③直:值。)
(1)据材料一,归纳汉简记录的主要信息。该材料可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哪些领域的史料?
材料二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2)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清代八旗制度在努尔哈赤创立时既管理军国大政又有监督和任免大汗的权力。
顺治、康熙、雍正几代帝王采取措施逐步对八旗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顺治 |
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上三旗由皇帝自将,实力不断扩充,下五期驻防各地。 |
康熙 |
不启用与各期有关涉的宗室诸王、贝勒重操旗务,而是任命亲贵皇子主持同色三旗旗务。 |
雍正 |
专派监察八旗御史,各旗互查,鼓励官员及旗下人大胆地揭发讦告。 |
——摘编自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前期强化八旗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体现了该时期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某班举办题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正反方均收集到以下图文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
——摘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为解决唐宋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三:
明朝改制后
图1 图2 图3
材料四: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摘选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三,指出秦统一后在中央和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并指出推行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兵”、“权”、“钱”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中图2所示的中央行政制度称为什么?其中三省是如何分工的,有何特点?
(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为加强专制而采取的措施。(3分)
(5)以上四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
(6)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支持哪方观点?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 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
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宵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
材料三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四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材料五 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 …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摘编自管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及其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
(4)据材料五,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际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五 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六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就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
(4)结合唐宋的相关史实,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5)近代中国是如何从物质、制度和精神等方面“重建文化自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