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康熙帝的左膀右臂的重臣明珠、索额图曾被称为“明相”、“索相”,其实际职务应为( )
A.丞相 | B.宰相 | C.内阁大学士 | D.军机大臣 |
(23分) 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趋势。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形成。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中国清王朝也于1732年设立军机处,极权政治进入新阶段。从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演进的角度来看,这一论述意在强调
A.中国政治文明的滞后性 |
B.世界政治文明的渐进性 |
C.英国政治文明的开创性 |
D.法国政治文明的保守性 |
服饰是—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1到图3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
丹书铁劵俗称“丹书铁契”,一般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明代铁卷依照唐制,不过“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这种丹书铁券( )
A.拥有者可以免除一切罪行 |
B.体现了拥有者的高贵身份与崇高威望 |
C.反映君主专制下法律的随意性 |
D.反映最初的拥有者立下了赫赫战功 |
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
甲: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 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
A.与皇帝“共治国事” |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
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
C.这—做法使军政大权进—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
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在封建社会不断加强,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
A.设置南书房 | B.出现议政王大臣会议 |
C.设置军机处 | D.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
《明代政治史》中记载:“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8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291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审批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造成上述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 |
B.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
C.明初社会矛盾激化,政务繁忙 |
D.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
中书门下、三司使、交子 |
② |
枢密院、木活字、监察御史 |
③ |
政事堂、筒车、邸店 |
④ |
通政司、都察院、风力水车 |
A.②③④① B.③④①②
C.①③②④ D.②④③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审议报告最后说:‘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材料反映出
A.王茂荫给天子的奏折推动清政府开始实行币制改革 |
B.马克思认为王茂荫为商人指使不便于国而利于商者 |
C.马克思认可王茂荫的货币政策并同情他的不幸遭遇 |
D.王茂荫的货币改革主张与洋务派官员的思想相一致 |
《清史稿·选举志》撰“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宗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材料强调清代科举( )
A.体系完备分工明确 | B.朝廷重视程序繁琐 |
C.严防科弊追求公正 | D.清正廉洁人才辈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