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当时商业情况
A.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 | 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 D.夜市和草市兴盛 |
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即家乡),十七(岁)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 )
A.明清时期徽州的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
B.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
C.明清时期徽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D.明清时期徽州已成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商”。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商业环境的艰难使经营者重视经商技巧 |
B.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 |
C.封建经济日益繁荣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 |
D.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人的地位相对低下 |
据史料记载:明代的南京“薪粲(柴米)而下,百物皆仰给予贸易”,北京是“九门一闭,则煤米不通,一日无煤米,则烟火即绝”。这反映了当时( )
A.出现了全国性的工商业城市 |
B.商业生产更关注市场需求 |
C.居民生活倚重商业发展 |
D.农村和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 )
A.海禁加剧了寇患 | B.应当废除海禁政策 |
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 | D.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
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
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
B.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
C.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
据考证,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成都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白银成为主流货币 |
B.铜钱取代铁钱 |
C.民间发行交子,对铁钱的依赖降低 |
D.经济萧条,对铁钱的需求减少 |
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 |
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
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 |
《汉书·食货志》记载:“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这段史料所反映的情况不准确的是( )
A.商人操纵市场 | B.商人生活奢侈 |
C.商人干预政治 | D.人们弃农经商 |
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州县数 集市数 |
顺治至雍正 州县数 集市数 |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
直隶 山东 |
14 132 42 104 |
82 527 64 1126 |
43 537 74 1583 |
陕西(关中) |
16 143 |
21 238 |
28 264 |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
45 459 19 131 |
51 545 15 205 |
43 976 39 511 |
广东 |
— — |
72 1270 |
71 1959 |
A.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 )
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
C.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
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
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湖南认为:“中国唐宋之时发生了从中世转换为近世的大变革。经济上,交换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以下能支持其结论的是( )
A.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
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C.民间集市“草市”形成 |
D.政府特许广州一口通商 |
史载: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下列关于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证明了商运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 |
B.体现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
C.说明了工商皆本思想已成共识 |
D.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