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描述:汉口不仅为湖北一地之咽喉,云、贵、川、桂、湘诸地之货皆于此转输东下,成为当时天下“四聚”之一。此处有关汉口的描述,最可能的时代背景是(    )

A.南朝偏安江南局势下的物资转输
B.唐代的经济重心转移至长江流域
C.两宋时长江中游加速开发的结果
D.明清长江中下游之间的经济分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重农抑商的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

A.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马,但边民却将铜钱铸造成铜兵器,到处侵扰。为此,宋实行茶马互市,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药材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可用来说明(   )

A.经济政策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B.北宋时期经济模式大大倒退
C.边疆地区有较强的军事实力
D.守内虚外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中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化率变化情况的统计。据此可知,影响唐宋城市化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是

朝代
战国
西汉

南宋
清(1820年)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A.国家统一                B.商业经济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从整个都城制度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先秦到唐代,是封闭式都城制度时期;后一阶段从北宋到明清,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该学者将后一阶段开端定于北宋,其依据是

A.娱乐场所“瓦肆”和纸币“交子”出现
B.居民“坊里”制度和集中贸易的“市”的制度的完善
C.以街巷结构为基础的街市制度的形成
D.都城规模远超过汉唐,人口突破百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三个鲜为人知的商业窟,为研究唐朝时期洛阳商业繁荣情况及中国商行、社团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龙门商业三窟分别为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北市丝行像龛和北市香行社造像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石窟的雕塑家大多从事商业活动
B.唐朝的开放造就了商业繁荣
C.佛教传播普遍出现了商业化倾向
D.石窟艺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徽商重视买田置地,扩大再生产
B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指人伦物理)……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作者强调天理与人欲是对立关系
C
明朝中期,景德镇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二三百座,一部分宫廷所用瓷器的烧制由民窑完成
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D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和日本生产的白银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计7000吨或10000吨
中国商品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乾隆年间,“闽省客商赴浙江湖州一带买丝,用银三四十万至四五十万不等;至于广(今广东地区,下同)商买丝银两动至百万,少亦不下八九十万两;此外苏杭……商人贩入广省尚不知凡几”。这表明
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②广东商人比福建商人资金雄厚
③苏杭是丝织品的主要产地
④对外贸易使广东商人生意兴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青铜器“卫盉”,是西周时期的文物。器内盖所铸铭文记载了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 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货币单位)的玉质礼器和价值二十朋的皮裘礼服换取了矩伯大片耕地。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这说明当时的西周

①存在货币交易的现象
②出现土地转让的情况
③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④青铜铸造业超过商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据此可知清初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B.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D.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置“税务”来管理市场。上述变化反映出宋代政府(   )

A.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B.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隆庆年间,有一徽州商人黄汴曾记其所见的苏州市场:“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地域性商帮的开始出现 B.都市商业十分繁荣
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出现 D.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