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自古以来就成为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路径,大国崛起无一不是建立在对海洋的控制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忙。宋代积贫积弱,无法经营陆上丝绸之路,“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据统计,当时一艘海船可载货六七十万斤,相当于2 000头骆驼的运输量。
材料二 近代以来,海洋成为财富的象征,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有人认为: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近400多年的大西洋时代。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西洋时代结束了,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
——何芳川《太平洋时代和中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西方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大西洋时代主导近400多年的原因。
(3)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外史实,从经济的角度列举“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
在商、周时,工商业都由官府垄断。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工商业者。战国时期的手工艺者已经分工很细,有冶金工、陶工、木工、皮革工等。手工业者要“以械器易粟”、农民要“以粟易械器”,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大小地主剥削来的农产品,也要通过商人换取奢侈品。同时,全国各个地区的土特产,也要通过交换进行沟通。战国时,南方的土特产是木材、矿产和鸟兽等。东方的土特产是鱼、盐等海产和丝、麻等织品。北方的土特产是马、犬……,这些地区的土特产是相互交流的。
——《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商、周时期的工商业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商业有什么不同?
(2)作者认为当时的市场有什么作用?
(3)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请以明清时期为例,说明其商业政策及其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行省制的实行有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三国以后,饮茶之风开始;在唐代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1)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选择其中最合理的一项是:(所选项填写在后面答题指定区域内)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
材料二 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材料三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
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四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五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六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
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正确选择项是:
(2)阅读材料二,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
经济条件。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五、六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5)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材料1: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
材料2:明清时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做买卖)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履园丛话·产业》
(1)材料1和材料2反映了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种什么经济政策?实行这种政策的作用有哪些?(2分)
材料3:读图学史
(2)材料3所示三幅图片反映了发生在15-—19世纪的重大事件。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简述上述三个事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材料4:1935年,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险法》,其中内容有:“为使每州能在该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孤苦老人提供财政资金……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贫苦受抚养的儿童提供财政补助……特别是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对贫困的盲人实行财政资助……”
——引自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
(3)材料4中涉及福利救济制度的措施有哪些?其作用怎样?
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图1是唐朝都城长安图,
图2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东京汴梁城,图三是明清苏州繁华图。
(1)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的知识,试分析唐朝城市发展的特点。
(2)与图一相比图二城市发展有何新变化?
(3)根据图三,结合所学的知识,试分析明清城市发展的特点。
(4)图中反映出城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徽州特产和木材),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后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
材料二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有利于徽商群体迅速成长的社会条件。
(2)据材料一、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这种消费思想形成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州对外贸易发展概况(部分)
时间 |
广州贸易 |
秦汉魏晋南北朝 |
与东南亚诸国贸易频繁,成为当时的外贸基地 |
唐朝 |
设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开创了长达千余年的市舶制度,开辟出从广州到大食国的航线 |
宋朝 |
正式修订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规“广州市舶条法”,广州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和世界东方大港 |
元朝 |
广州受到挑战,但仍为“蕃舶凑集之所、宝货丛聚”的重要港口 |
明朝后期 |
废除“海禁”政策,广州市场和世界市场进一步紧密联系 |
清朝 |
1757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到鸦片战争前,广州一直是“朝贡贸易”与市舶贸易最重要的口岸 |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广州对外贸易发展历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日渐萎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与影响两个角度分析新航路与中国丝路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2)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
(3)根据材料三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
(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材料二 (一)限制通商口岸。……(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请回答:
(1) 材料一表明,明清时期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开始实行于何时?其目的如何?
(2) 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相同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 |
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 |
万人以上城市数量(个) |
平均城市规模(千人) |
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
1500 |
5.6 |
154 |
22 |
61.6 |
1650 |
8.3 |
197 |
31 |
74.6 |
1800 |
10.0 |
364 |
34 |
122.7 |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 1949—2009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同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没能实现转型?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
(12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
材料二: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6分)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材料二 ①凡是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②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③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④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材料三 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发表告别词,表示坚决不再出任下届总统,从而开创了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至多连任两届的先例。
材料四 这一年(1796年),中国的乾隆皇帝传位于嘉庆,自己整整做了61年皇帝。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什么特点?根据材料三、材料四以及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总统与中国皇帝产生的方式有何不同?
(2)从材料二中看出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英国国王的地位如何?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英国与美国政治体制上的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不亡何待!——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和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结合课本知识,简要概括他们的不同做法。 (12分)
(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两个时期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