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的关系?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请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分别各举一例说明古代中国重农的表现
(3)尽管封建社会推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手工业和商业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各列举古代冶炼业、丝织业、陶瓷业的一项成就。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不是政治中心。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费正清 《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材料一、二中“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
(3)宋朝时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结合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西方的“商业革命”却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作成了动画,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材料二: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
1600 |
1670 |
1750 |
1810 |
185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8.25 |
13.5 |
21.0 |
27.5 |
51.0 |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 |
总人口(万人) |
非农业人口(万人) |
城市化率(%) |
1950~1957 |
55196~64653 |
9137~10618 |
16.55~16.42 |
1958~1960 |
65994~66207 |
12210~13731 |
18.50~20.74 |
1978~2006 |
96259~103475 |
15230~19686 |
15.82~32.53 |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四: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车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的发展对宋代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战国时期尽管有许多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但商业仍较前代发达。试指出这些不利因素,同时分析此时商业较前代发达的主要原因和积极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耕为主,工商业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到了近代,工商业经济在艰难的时局中缓慢发展。
无论商王或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商周时代的商品经济不很发达,产生个体工商业者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尚不具备,工商业只能产生于都邑之中,依靠政权的力量管理和经营。
——张岂乏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喜》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商和西周时期政府的商业政策,分析形成这种政策的原因。
末作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仲《管子·治国》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政府的商业政策发生丁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
的原因。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依据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3)依据材料说明哪些因索阻碍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依据史实说明在近
代之前,这些因索是否有所变化。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国家侵略的不断深入,以洋务运动为标志,中国的近代工业艰难起步。
(4)依据地图分析洋务派工业分布的主要特点。如何看待这种特点?
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一条走北方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是南方海上丝绸之路,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为什么叫这两条路为“丝绸之路”?
(2)为什么有了陆上丝绸之路,还要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3)为什么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结合汉唐时期有关史实说明。后来为什么逐渐衰落下来?
学会把课本中的文字知识用图表、材料等多种方式呈现,是会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的重要标志。请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并回答问题:
(1)图一中所示中央机构开创于哪个朝代?(1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
(2)三省六部制有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完善到图二中的程度是在哪一朝代?当时中书 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各自负责的职能分别是?
(3)图三中的政治结构设计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哪一朝代?为了维护这一设计,这一朝代的统治者采取了何种政治措施以加强皇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继而导致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上迁入地生产的发展。因此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教材
材料二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岳麓版教材
材料三 明朝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城镇兴起,仅江南苏、松、杭、嘉、湖5府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场镇就达30多个。这些地方“四方商贾辐辏”。
——岳麓版教材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隋朝有哪些重大工程建设?
(3)用史实说明唐朝时期扬州为什么会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4)结合材料和你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简述出现新现象的有利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材料一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
------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唐景龙元年(707年)的敕令
材料二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一一(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1)何谓“草市”?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草市发展所面临的困难。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草市发展概况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吕留良是清初有名的思想家,……他主张君臣的关系应如朋友,又主张严“华夷”之别,认为孔子赞扬管仲的“攘夷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雍正……多次发布谕旨,并把这些谕旨刊刻公布,称《大义觉迷录》。其中极力驳斥传统的华夷之辨,认为……华夷都是一家人,“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猃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舜为东夷之人,周文王为西夷之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满汉是一体的。对人的看法、评价应以五伦为准则,而不应该以民族来区分。“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我朝肇基东土,德教宏敷,仰承天命,为中外生民之主,为臣民者不得以华夏而有异心。”
——据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材料三 案发,吕(留良)被戮尸示众。族人、门生被斩首、流放,或为奴婢。
——据李洵等主编《明清史》
回答:
⑴分析材料一,说明吕留良的主张所包含的基本思想。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雍正的主要观点及其实质。其主张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⑶上述材料反映了清初社会存在着什么突出问题?清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宫城,东西4里……皇城,东西5里,115步……城市,总110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54坊及东市……街西54坊及西市。”
材料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广东佛山镇“……晨,街西坊工聚之……织造老板供给纺工棉花二斤,收回棉纺一斤”“织造各种布匹,工人共约五万人,工作需要紧急时,工人就大量增加。仅此地约二千五百家织布工场……远胜苏杭”。
——《手工业发展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市”和“坊”有何区别?
(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同材料一相比有何新特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情况?通过材料三和前两段材料的描绘,你对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