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中说:“华人社团是宗族和同乡组成的公司和企业网(俗称为“抱团精神”),各企业之间层层连接,规模不断扩大,直至覆盖全球,用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当今的互联式电脑网络。”下列各项与这种社团网络发展相关的是
①西周的宗法制
②明清时期的晋商与徽商
③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④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的民营经济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金 |
元 |
明 |
清 |
高层政区 |
|
州 |
|
路 |
行省 |
布政使司 |
省 |
统县政区 |
郡 |
郡 |
州 |
州 |
路、府、州 |
府、直隶州/ |
府、直隶州 |
县级政区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州、县 |
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 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
C.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 D.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 |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
B. |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
C. |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
D. |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
B. |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
C. |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D. |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B. |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
C. |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
D. |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洲际国界,却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这说明( )
A.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 | B.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 D.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
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
农业税 |
非农业税 |
997年 |
2408. 1 |
1567.7 |
1021年 |
2641. 2 |
3874.0 |
1077年 |
2021. 3 |
5117. 2 |
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D.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
余英时认为,中国“16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但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改变的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与文化”。在此,他认为明清时期( )
A.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
B.商品经济开始冲击专制统治 |
C.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转型前兆 |
D.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 |
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①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
③柜坊、飞钱开始问世
④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据有关文献记载:“(清朝)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所反映出的政策
A.阻断了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 |
B.强化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
C.抵制了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 |
D.给沿海地区稳定带来了消极影响 |
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