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
史书记载:宋朝对外贸易额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导致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 B.国家疆域的扩大 |
C.儒学的发展 | D.社会秩序的稳定 |
有学者指出:“从清朝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从本质上看,这三个阶段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传统君主体制的创新能力减弱 | B.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具有软弱性 |
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潮流 | D.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 |
下图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据此可知
A.城市商业环境的宽松 | B.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
C.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 | D.理学缺少对妇女的束缚 |
明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日“请开市舶,易私贩(走私商)为公贩(合法商人)”。同年,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这表明()
A.封建经济已经具有开放性 |
B.“海禁”政策在当时已无积极意义 |
C.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 |
D.当时政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
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
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
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
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反映了()
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 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
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 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
宋太祖曾发布诏令:“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又诏:“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注意保护商人的权益 |
B.商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
C.商业税率比较低 |
D.官商勾结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
《危楼上的盛宴》一书中记载:1884年,张荫桓被清政府任命为太常寺少卿,一群官员攻击他“出身卑微,幼习洋业,故夷情略悉,已为自爱者所鄙”,这说明当时
A.门第的高低仍是官员晋升的主要依据 |
B.部分士大夫对“洋业”不屑一顾 |
C.开眼看世界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
D.清朝的选官用人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 |
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以下各项是对这句话的概括,其中恰当的是()
A.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B.广州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
C.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 |
D.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材料反映了()
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
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 |
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 |
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 |
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
构”的影响是()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 B.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
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 D.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
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
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 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 |
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 | 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 |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
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
D.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