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
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
根据下面的纸币蕴含的历史信息,推测其最可能流通于
A.20年代初的苏俄 | B.大革命时期的广州 |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根据地 | D.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 |
1929年至1932年春,中央根据地流传一首民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公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首民谣体现了苏区干部( )
A.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 | B.惩治腐败、崇尚廉洁 |
C.艰苦奋斗、建立政权 | D.从严治党、加强监督 |
中共中央驻地曾有多次转移,某同学探究这一专题时得出了以下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A.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B.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转变 |
C.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 |
D.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最主要意义是
A.瓦解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C.实现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目标 |
D.完成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 |
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此后中共政治成熟的突出表现是
A.建立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 B.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
C.制定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 D.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以下词组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关节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五四起风雷遵义定决策卢沟燃烽火挺进大别山 |
B.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挺进大别山卢沟燃烽火 |
C.五四起风雷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挺进大别山 |
D.挺进大别山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 |
“红旗飘,军号响……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红军“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失利 | B.反“围剿”失败 | C.日军侵华 | D.西安事变 |
1931~1936年,中国抗日民主运动的特点是
①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②参加者有人民群众也有国民党将领
③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④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联合起来
A.①②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③ | D.③④ |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下列行为属于“左”倾错误表现的是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
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 |
D.中国革命也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促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必要性的事件是
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 B.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 |
C.工人运动的挫折 | D.大革命的失败 |
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他着重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毛泽东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党内坚强领导核心的形成 | B.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 |
C.中国工农红军的建立 |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实践 |
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 |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
C.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 D.揭开厂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