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日记载,“敌人以共产主义为第一对象,希望以本党本人为刽子手,希望国内自相残杀,使中国成为第二个西班牙,我要严防……对共产党要放宽,使尽其所能事。”据此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材料中所述“敌人”为美国 | B.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
C.蒋介石希望和中共合作抗敌 | D.蒋介石能以民族大义为重 |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
A.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
C.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
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称延安是“思想工厂”。这里的“思想”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
B.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 |
C.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
20世纪30年代,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歌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 B.七七事变 | C.南京大屠杀 | D.淞沪会战 |
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这段电文
A.证实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军队引发的偶然事件 |
B.是日军为掩盖九一八事变的虚假史料 |
C.是伪造的史料,歪曲了历史事实 |
D.虽然是日方一面之词,但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下图反映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期的革命斗争,这一时期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
C.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
D.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千秋耻,终当雪……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校歌写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 B.国民革命时期 |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
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 | B.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 |
C.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 | 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 |
红军长征时期曾流行过很多的歌谣。有一首《打双草鞋送红军》写道:“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干人一片心。亲人穿起翻山岭,长征北上打敌人。”这首歌谣反映出
A.红军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 B.国民党军队的腐朽无能 |
C.红军与百姓间的鱼水情深 | D.国民政府已经不得人心 |
1930年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决定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并认为中国革命一爆发就会“掀起全世界的大革命”。这表明( )
A.当时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
B.共产党内的右倾错误依然存在 |
C.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 |
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出现了重大失误 |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其主要内容是
A.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武装斗争 |
B.建立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
C.联合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
D.纠正“左”倾错误,促进革命形势发展 |
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与下图反映事件相符合的是
A.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的策略 | B.工农武装割据的策略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 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