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当时的形势看,这次战略大转移的根本原因是

A.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B.右倾教条主义的危害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D.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中包含很多历史信息。

比较上述两幅有关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图片,从左图、右图的变化中提取两个信息,并加以说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当时的形势看,这次战略大转移的根本原因是(   )

A.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B.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D.右倾教条主义的危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7年12月发表的《武装暴动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儿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成全国家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所以客观上革命斗争的形势,也就形成各省农民暴动此起彼落,比较散乱而不相呼应的暴动。”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中共坚持走城市工人暴动的革命道路
B.这实际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雏形
C.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已经成为中共党内的共识
D.中共已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的时代背景是

A.国共矛盾的激化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国共关系的缓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材料二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兵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
请回答:对比指出材料一、二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从民主革命实践的角度说明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和产生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坚持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C.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D.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互联网上发布着这样一首诗:“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

A.秋收起义 B.南昌起义
C.遵义会议 D.土地革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民革命运动中,政府机构几经变化。1927年初国民革命高潮时的政府机构是(    )

A.陆海军大元帅府 B.广州国民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日星……”此处兴师

A.完成了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比较下列两幅图,分析正确的是(   )

A.两次事件的发生都因中国共产党的“左”倾错误而导致
B.两次事件的发生都因国外的反动势力干预而发生
C.“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共两党的合作仍在继续
D.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阶级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1 年全国性水灾,死亡人数达360 万。1995 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 .8 亿亩,因灾死亡5 千多人。 这说明(   )

A.自然灾害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B.中国幅员辽阔,大面积灾荒很正常
C.灾荒造成了人口大量死亡和社会动荡
D.灾荒频发的直接、重要原因是政治腐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2年,《皖报》在其原有“政府通告”“本省与本市新闻”“文艺副刊及广告”等版式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周刊”“教育周刊”“农林周刊”等。这反映出该报的办报理念(   )

A.商业性弱化 B.时政性消失
C.社会性增强 D.经济味浓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B
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C
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大会战
国民政府的军队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
D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实现了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