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11月,河南信阳农民张志良出示一张战争年代的借条(右图),借条中右边有“争取和平,建立自由民主富强统一的新中国”字样,落款为“新四军第五师野战军政治部军令部江克成”.判断借条,你认为最有可能的结论是(    )

A.其中信息有矛盾之处,真伪存疑
B.应该出现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C.应当发生在抗战胜利后一段时间内
D.从字样看,发生在三大战役胜利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地图是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下列两幅地图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与其相关的因素是(    )

①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中共中心任务的变化 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摘自《蒋介石日记》)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

A.国民大革命期间 B.土地革命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与道路的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这则材料最能说明(    )

A.中国革命必须走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
B.中国共产党没有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C.党内对中国革命斗争形式与道路存在严重分歧
D.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1932年皖西特委与苏维埃政府发放给农民的“合作社社员证”。这则史料说明革命根据地建设(   )

A.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B.受到当时苏联建设模式的影响
C.没有因国民党围剿而遭到破坏
D.取得巨大经济成就且广受赞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6月江西省宜黄县档案馆整理中发现了8枚货币,其中“贰角”面值硬币的材质为银元类,正面中央为面值,上下分别为“■■■■■共和国”(■为模糊不清的字)和“公历一九三■年”;背面为地球、镰刀、斧头、五角星、嘉禾图案及“每五枚当壹元”。货币的发现是革命战争的历史见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货币虽是实物史料,但不是第一手资料
B.货币推测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行
C.流通时间推测在1937年国共合作后
D.见证了抗日根据地经济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当时的形势看,这次战略大转移的根本原因是

A.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B.右倾教条主义的危害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D.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趋成熟时期,对其表述错误的是(    )

A.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
B.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根据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正确处理了国共两党关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1929年2月10日官方报纸《长沙日报》上发表的《打倒正月初一》专号,这反映出当时(    )

A.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B.风俗改造有激进倾向
C.文化专制趋势加强 D.新文化运动持续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当时的形势看,这次战略大转移的根本原因是(   )

A.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B.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D.右倾教条主义的危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7年12月发表的《武装暴动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儿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成全国家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所以客观上革命斗争的形势,也就形成各省农民暴动此起彼落,比较散乱而不相呼应的暴动。”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中共坚持走城市工人暴动的革命道路
B.这实际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雏形
C.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已经成为中共党内的共识
D.中共已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的时代背景是

A.国共矛盾的激化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国共关系的缓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被迫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云贵川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主要强调(   )

A.国民大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日本侵华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