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 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们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A.中共十三大 | B.中共十四大 |
C.中共十五大 | D.中共十六大 |
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的报道:“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该“匪区”应该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 | B.日本占领区 |
C.陕甘宁边区 | D.解放区 |
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 | B.法家的严刑竣法 |
C.道家的无为而治 | D.儒家的天人感应 |
古人云:“天子之耳不能自聪,天子之目不能自明”。因此,中国古代建立了
A.监察制度 | B.三公制度 |
C.谏议制度 | D.选官制度 |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
A.起源于明朝中期 | 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
C.受外来文化影响 | D.受宗法制的影响 |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理想人数应以5040人为上限,因为这个数字是个人能认识并充分交流的极限。这一设想
A.与我国道家思想如出一辙 |
B.造就了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 |
C.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 |
D.是对雅典民主政治原则的全盘否定 |
在西方某些国家还保留着一种古代民主制的遗风,如瑞士某些州的广场集会或露天会议,以及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小镇的镇民大会等,通过这些会议决定本州(镇)的事务。这里的“民主制的遗风”指的是
A.尊重一定区域内风俗习惯 | 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
C.集体表决决定人员的去留 | D.维护小国寡民的城邦利益 |
中俄“海上联合—2012” “海上联合—2013”和“海上联合—2014”三次军演获得成功。其中在“海上联合—2014”的演习中,中俄双方的融合程度更深,实战味道更浓,新型装备更多。这主要体现了
A.国家利益推动区域合作 | B.中俄两国实现军事联盟 |
C.大国军事合作国际化 | D.中俄结伴不结盟的关系 |
阅读下列建国初期与中国建交国家及建交时间表(1955-1962年),这一表格反映的史实是
时间 |
国家 |
时间 |
囚家 |
1955年 |
阿富汗、尼泊尔 |
1959年 |
苏丹、几内亚 |
1956年 |
埃及、叙利亚、也门 |
1960年 |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 |
1957年 |
斯里兰卡 |
1961年 |
刚果(金)、老挝 |
1958年 |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
1962年 |
乌干达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
B.“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普遍支持
C.亚非会议开启中非关系全新局面
D.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说:“光是一个徐蚌会战都是上百万人的伤亡,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对马英九的说法,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马英九认为徐州会战的牺牲实在是不值得 |
B.马英九反对解放战争 |
C.马英九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 |
D.马英九认为历史的悲剧将再次上演 |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
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 B.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
C.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 D.以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前提 |
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的是( )
A.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
B.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
C.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
D.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其中,从“英国金融”发展到“美国金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二战后英国的削弱 | B.二战后美国实力的增强 |
C.美国企图称霸世界 |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