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2006--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状况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状况: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民币/元) |
11759 |
13786 |
15781 |
17175 |
19109 |
同比上年实际增长(%) |
10.4 |
5.4 |
8.4 |
9.8 |
7.8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民币/元) |
3587 |
4140 |
4761 |
5153 |
5919 |
同比上年实际增长(%) |
7.4 |
6.2 |
8 |
9.5 |
10.9 |
同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幅(%) |
24.40 |
32.4 |
19.5 |
11.7 |
21.3 |
材料二 J省N市政府在网上调查居民幸福感数据
材料三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深入基层对几千名不同各行业的人进行采访,面对的问题都是“你幸福吗?”一时间,“幸福”一词称为媒体热词,也引发了中国人对幸福的思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幸福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当前世界各国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将注意力转向国民幸福问题,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2012年11月15日 ,习近平发表讲话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依据上题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
材料一: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十二五规划强调的“四个更加注重”。“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也是“十二五”规划追求的目标——国强更要民富。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材料一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靠财政,据此回答我国国家财政在经济生活中有何作用?
(2)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实现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有何意义?
(3)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材料一 2014年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序幕。稳定物价、收入分配、住房保障等问题备受关注,究其原因在于收入、住房等与民生很贴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某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该省的经济增速同比增长8.5%,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同比回落3.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收入增速回落的同时,支出并未减少。专家指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必须要确保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保证收入增速不回落。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为此,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的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为保证居民收入增速不回落提出合理化建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发挥根本政治制度的作用,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收入分配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社会要求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呼声强烈,收入分配改革势在必行。尤其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翻”的新目标的背景下,为收入分配的完善将起到助力作用。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列出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以及重点任务和改革路径,其中,调整初次分配格局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经济意义。
材料二 近年来,Y市政府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高度关注文化民生。2012年起,该市开始实施“文化惠民三年工程”,每年由市财政下拨1000多万元为居(村)委会配送图书、乐器、健身培训等文化资源。文化资源配送流程见下图:
(2)结合文化资源配送流程图,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公民参与文化民生项目的决策的意义。
材料三 中国的城镇化率在逐步提升,但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3)联系材料三,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 莫言“一诺”,让几代中国人“梦”想成真!莫言说“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我不了解很多种人,但我了解农民。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山东高密市东北乡曾让他经历饥饿、焦虑、精神匮乏,但也让他找到了叙述根基与精神家园。莫言从小接受的“民间叙事教育”——听老人讲故事赋予了他天马行空、古灵精怪的虚构能量。因此,一旦遭遇当年以马尔克斯为首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潮流即折叠变形为颇具东方色彩的“魔幻先锋”。莫言的想像力超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称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4)结合材料四,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有关知识,说说莫言圆梦“诺奖”给予我们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2)居民收入分配份额为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根据上图,概括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动趋势。
(2)从2010年到2020年,若在国民总收入实现倍增的同时,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从45%逐步增加到65%,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应________(小于、等于或大于)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3)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4)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1990—2010年广东省城镇化率与全国城镇化率情况
注: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化率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率平均达到80%。
材料二 专家指出,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新增的大量城镇人口将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和庞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得到提升,提高了农业效益。同时,也推动了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根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简述城镇化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2014年按收入来源分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占比
注: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91元,比上年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968元,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383元,增长12.0%。
图2:2010—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注: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6368亿元,增长11.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6027亿元,增长12.9%。
材料二:从消费学角度来讲,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层次会发生显著变化,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新型消费业态便应运而生。2014年,家居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家具品牌开始瞄准年轻消费群体,开发或者推出了“年轻化”的家具和家装套餐产品。业内人士表示,抢占年轻消费市场,将成为未来衣柜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沿信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国内家居市场的走向带来重要影响。
(1)解读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运用消费、生产、劳动 、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谈谈国家应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结合材料二,运用“生产与消费”的知识,谈谈新型消费业态发展的经济意义。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大力发展经济,以增进民生福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以新常态审视和谋划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推动产品优化升级,着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多渠道打造创新平台。二是深入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优势产业“走出去”步伐,探索创新“走出去”模式,注重防范国际化经营风险,探索国际化经营规律。三是着力提高依法治企、依法监管的能力和水平。要强化依法治企合规经营,强化依法监管。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上述中央企业的做法给企业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为人民增加更多福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确保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保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一:“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我国的农村老年人口就有1亿多。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从2009年8月起,国家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全覆盖,届时国家财政每年将支付近700亿元用于农村养老。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解决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
材料二:科技为“美丽中国”插上腾飞的翅膀。高技术不仅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深刻影响人类的思想和文明进程。中国高铁,不仅展示了“核心技术”中国创造的水平,展示“早上广州喝早茶,晚上北京吃烤鸭”的中国速度,更成为“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高铁精神与中国精神的文化标志。其辐射和散发出的文化蕴涵与旅游消费等产业潜力,正以神奇的力量激发着中国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活力。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中国高铁是如何促进中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
材料三:只有拥有美丽的心灵才能成为美丽的中国,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提升、自然的和谐,更加是整体提升人民的心灵美丽和精神文明。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必须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有人认为,国际关系就是文化关系,文化冲突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3)结合材料三,运用国际关系的相关知识,简评“国际关系就是文化关系,文化冲突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的观点?
材料四:美丽的中国需要美丽的中国人的奉献精神。罗阳,中航工业沈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也是我国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为实现航空远大理想无私奉献,坚持自主创新,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罗阳身上的哪种精神品质最受公众敬佩?调查显示:“敬业”排名第一(55.3%),其次是“坚守”(45.2%),第三是“将国家发展内化为个人使命”(42.5%)。默默奉献、持续坚守、敢于担责、将国家发展内化为个人使命,这正是“罗阳式奉献”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精神品格。
(4)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罗阳式奉献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材料二: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但这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材料三:李克强总理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与重构。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迁移,会带来产业或服务的转型升级。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经济发展已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
(1)结合材料一,说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意义。
(2)根据材料二,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
(3)结合材料三,为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贯彻实施,请你为“互联网+”的作用拟定两条宣传语,要求言简意赅。(4分)
材料一:“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13年11月1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摘要指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连续三年呈缩小态势。这三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有:粮食价格稳中有升,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了增产和增收;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种粮等补贴力度的加大;随着外出务工工资水平的提高,选择外出务工的人数增加,广泛从事建筑、电子装配、服装加工等,推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通过转让土地承包权等获得的收入也稳步增长。
材料二:根据刘易斯的人口转移理论(“刘易斯拐点”),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时,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就会产生劳动力竞争,劳动力工资水平由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决定,这时工资会不断提高。目前,城镇用工与农村用工的竞争已经展开。调查显示,在山东沿海地区1500元以下的月工资水平,会普遍遇到招工难问题,而2000元以上这种情况就很少,很多农民工开始对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提出较高的要求。
(1)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
(2)联系材料二,谈谈在应对“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过程中,劳动者和企业应做好哪些准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是安徽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5年来,我省努力探索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优势更好结合起来,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5年来安徽省经济发展若干指标
|
2010年 |
2012年 |
2014年 |
市场化程度﹙%﹚ 省财政用于社会建设支出(亿元) |
48.6 63.6 |
59.8 65.8 |
78.6 84.3 |
财产性收入占全省居民收入比率﹙%﹚ |
1.6 |
2.1 |
2.9 |
全省生产总值(万亿元) 恩格尔系数(%) |
1.2 |
1.6 |
2.2 |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万亿元) 民营经济对GDP贡献率(%) |
0.9 11.2 |
1.3 22.6 |
1.6 45.5 |
注:表中的“中央企业”指国务院国资委管辖的国有大型企业;“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房屋、土地、收藏品等)获得的收入。
(1)根据上表,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我省取得上述经济发展成就的成功经验。
材料二:“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安徽水环境复杂,十二五以来,安徽依法治水,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省政府出台了水资源依法监管条例,省人大实地调研,加强立法,收集到以下信息:
安徽水多——洪涝灾害频繁。安徽水少——人多水少,是必须面对的基本省情。
安徽水脏——我省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安徽定水策——严守“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安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安徽兴水利——引江济淮,南水北调,一个个调水工程使江河成网,水系连通,犹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为城乡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2)材料二安徽省的做法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请从“探索世界”角度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治水事业的成功?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材料一: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城镇化率、人口文盲率和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1)结合上图信息,分析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人口数的调整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材料二: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 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2)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期盼?并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农历马年,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好戏连连。一份份沉甸甸的改革清单,让改革成为新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年初,国务院分批出台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方案,调整央企高管过高的薪酬分配方案,推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设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材料二:年末,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这标志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的终结,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
(1)请从矛盾的角度,谈谈要让改革成为新常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经济意义及相应的经济学依据。
(3)有观点认为:加大国家的财政投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养老问题。请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观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各项工作不仅要适应新常态,而且要不断坚持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中央“—号文件”强调,要着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表1:2007年--2014年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状况比较
|
中国 |
发达国家 |
|
年份 |
2007年 |
2014年 |
2014年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 |
4140.36 |
9882 |
12000 |
农业科技贡献率(%) |
48 |
56 |
70--80 |
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上比重%) |
67.9 |
81.1 |
90以上 |
农业劳动生产率(元/人) |
15549.22 |
18313 |
40000 |
材料二:甲地认真贯彻中央“—号文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行如下举措: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延伸产业链;坚持紧扣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对生物育种、智能农业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引导农民探索家庭农场等新方式,平均规模达到200亩,使得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制定专门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加大财政农业投入集中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和节水灌溉骨干渠网;加大引进国外关键技术、管理经验等力度,培育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粮商和农业企业。
(1)指出材料一显示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甲地是如何适应新常态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法治保驾护航。中国的法治建设不是简单地制定规则,而是如何让法治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基因和最高信仰。
(2)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