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方案,2013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2014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关实施细则将出台,“提低、扩中、控高”被公认为是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其目标是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材料二:2013年9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是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一是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二是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的措施。三是完善公共财政补贴支持政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破解养老困局。
表:中国税收弹性系数变化情况
|
“九五”期间 |
“十五”期间 |
“十一五”期间 |
GDP增长率(%) |
8.3 |
9.5 |
11.2 |
税收增长率(%) |
16.3 |
19.5 |
21.8 |
税收弹性系数 |
1.37 |
2.24 |
1.95 |
注:税收弹性系数=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若税收增长率小于GDP增长率,即税收弹性系数小于1,则纳税人整体税负减轻。
下图中国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注: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指标。0.3以下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1)请结合图、表,对我国现阶段的税收弹性系数和基尼系数作出总体判断,并说出这种状况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2)十八大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增加居民收入提出合理建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更好的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
注:中国上市公司相当大部分是由国有资本参股控股的,它们是典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到2020年,除涉及国家安全等少数企业外,国企均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1)解读材料一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和谐社会、公平优先、效率兼顾。根据《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改革后,央企负责人薪酬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构成,其薪酬水平将不超过央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7到8倍,薪酬差由12倍降至7到8倍。这样的薪酬结构,进一步缩小了普通职工与企业高管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又考虑到了对企业负责人的激励。
(2)结合材料二,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分析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详细描绘了一幅法治中国的新图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坚持依法治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回答如何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目前,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具有新的特点。
表:2006~2014年我国GDP增速及三大产业占GDP比重
年份 |
GDP(%)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2006 |
12.68 |
11.7 |
48.9 |
39.4 |
2008 |
9.63 |
10.7 |
47.5 |
41.8 |
2010 |
10.45 |
10.1 |
46.7 |
43.2 |
2012 |
7.7 |
10.1 |
45.3 |
44.6 |
2014 |
7.4 |
9.2 |
42.6 |
48.2 |
材料一: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材料二: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广东经济新常态就是要加快经济转型与创新驱动,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水平攀升,当前,我省正面临破解经济减速、转型缓慢、区域差别三大难题,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广东,开创法治广东建设新局面。法治是我省经济适应新常态,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保障。
材料三:2015年元旦刚过,李克强总理到广东深圳、广州考察。当前广东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打破捆住群众手脚、束缚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不合理限制,着力推动面向市场需求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金融改革,微众银行一小步,金融改革一大步。希望广东在科学发展中起示范作用,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上走在全国前列。
(1)根据表和材料一,对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新常态作出简略判断。
(2)结合材料二,运用基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完善的法治对发展广东经济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出发,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进一步阐述广东贯彻这一方法论的具体要求。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大力发展经济,以增进民生福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以新常态审视和谋划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推动产品优化升级,着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多渠道打造创新平台。二是深入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优势产业“走出去”步伐,探索创新“走出去”模式,注重防范国际化经营风险,探索国际化经营规律。三是着力提高依法治企、依法监管的能力和水平。要强化依法治企合规经营,强化依法监管。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上述中央企业的做法给企业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为人民增加更多福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确保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保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材料一: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城镇化率、人口文盲率和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1)结合上图信息,分析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人口数的调整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材料二: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 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2)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期盼?并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其中各项改革方案被人们关注和热议,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党的三中全会公报过程中,围绕有关内容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破解改革难题]
全会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但是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农民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农业资源价值被低估,农民投资渠道比较单一等问题。
2008-2012年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财产性收入比较
(1)请你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解决图表中反映的问题。
[总结改革经验]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2)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感悟改革意义]
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3)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说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和2014年广东省经济发展情况
材料二:《201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将创新驱动发展摆在全省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抓手和核心战略,坚定不移地推动创新立省、创新兴省,使创新驱动成为广东发展主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开创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材料三:广东省某市主动适应文化建设新常态,积极探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新路,把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古建筑保护和开发利用为重点,全力“活化”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新品牌。
(1)概述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根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才能推动创新立省、创新兴省,使创新驱动成为广东发展主动力?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阐述该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创业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材料一:我国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去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多次对大众创新创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强力推进改革,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释放民智民力,增进大众福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再次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材料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总揽国际大势、着眼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只能依靠创新驱动。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共中央提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全国人大对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进行执法检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措施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全面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对科研资金进行了系统整合,避免资金使用的碎片化,针对科技计划进行顶层设计、强化分类资助。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材料三:如果说中国制造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物质的力量;未来的中国制造,更多需要智慧、创新等精神的力量。中国制造必须要走向“中国智造”,实现中国制造升级。
(1)结合材料一,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请从政治生活角度,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合理化建议。
(3)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从“中国制造”升级“中国智造”将走怎样的道路。
农历马年,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好戏连连。一份份沉甸甸的改革清单,让改革成为新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年初,国务院分批出台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方案,调整央企高管过高的薪酬分配方案,推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设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材料二:年末,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这标志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的终结,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
(1)请从矛盾的角度,谈谈要让改革成为新常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经济意义及相应的经济学依据。
(3)有观点认为:加大国家的财政投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养老问题。请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观点。
﹙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全国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注: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企业有100家,其中88家为国有企业,中石化以4572亿美元营业收入位居全球第三。但中国上榜企业多属能源、矿产、银行等国有垄断行业,来自技术密集型行业相对较少,赢利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材料二:中央领导人多次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负责人薪酬结构不尽合理、监管体制不够完善、反腐败机制不够健全等。国企负责同志要强化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搞好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
材料三:2014年10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透露,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中一些大宗商品如煤炭、水泥、有色金属、钢铁等存在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我国钢铁产量达10亿吨,而需求量只有7—8亿吨。鞍钢集团一位老职工感叹“钢铁作为工业的粮食,承载了共和国多少光荣与梦想,当年能进鞍钢工作,是全家人的骄傲,如今厂里荣光不再,令人伤感。”而有专家指出,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也不必过于悲观,比如虽说粗钢过剩近亿吨,资产负债率较高,但高品质钢板却大受国内外市场欢迎,一个国家由“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认清形势认真应对才是关键。
(1)材料一蕴含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二,就如何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提出针对性措施?
(2)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评估我国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可能带来的影响﹙8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20巧年的社会热词。2015年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深圳柴火创客空间,体验各位年轻“创客”的创意产品,称赞他们充分时接市场需求,创客创意无限。总理说:“你们的奇思妙想和丰富成果,充分展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这种活力和创造,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1)结合材料并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阐述政府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这一行为的理论依据。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安徽省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新
进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2014年安徽省33项民生工程投入
年份 |
总额 |
重点投向 |
2012年 |
540.3亿元 |
社会福利中心、校安工程、留守儿童之家、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家电下乡等 |
2013年 |
605 亿元 |
建设美好乡村公共服务奖补、生活无着人员救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补助、公共文化场馆开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 |
2014年 |
686.3亿元 |
保障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以及“三农” 投入等 |
(1)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安徽财政资金持续向民生领域倾斜的经济意义。(8分分)
材料二:2014年安徽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不断探索,着眼于科技进步给文化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地域特点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规划,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不断提升我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材料二中我省是怎样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
材料三:安徽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把有限财力用到群众最期盼、最急迫的事情上,让全体人民分享发展红利,增强百姓生活幸福感。
(3 )结合材料三,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探究我省增强百姓生活幸福感的做法中蕴涵的哲理。
材料一:“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13年11月1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摘要指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连续三年呈缩小态势。这三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有:粮食价格稳中有升,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了增产和增收;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种粮等补贴力度的加大;随着外出务工工资水平的提高,选择外出务工的人数增加,广泛从事建筑、电子装配、服装加工等,推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通过转让土地承包权等获得的收入也稳步增长。
材料二:根据刘易斯的人口转移理论(“刘易斯拐点”),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时,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就会产生劳动力竞争,劳动力工资水平由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决定,这时工资会不断提高。目前,城镇用工与农村用工的竞争已经展开。调查显示,在山东沿海地区1500元以下的月工资水平,会普遍遇到招工难问题,而2000元以上这种情况就很少,很多农民工开始对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提出较高的要求。
(1)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
(2)联系材料二,谈谈在应对“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过程中,劳动者和企业应做好哪些准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各项工作不仅要适应新常态,而且要不断坚持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中央“—号文件”强调,要着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表1:2007年--2014年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状况比较
|
中国 |
发达国家 |
|
年份 |
2007年 |
2014年 |
2014年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 |
4140.36 |
9882 |
12000 |
农业科技贡献率(%) |
48 |
56 |
70--80 |
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上比重%) |
67.9 |
81.1 |
90以上 |
农业劳动生产率(元/人) |
15549.22 |
18313 |
40000 |
材料二:甲地认真贯彻中央“—号文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行如下举措: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延伸产业链;坚持紧扣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对生物育种、智能农业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引导农民探索家庭农场等新方式,平均规模达到200亩,使得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制定专门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加大财政农业投入集中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和节水灌溉骨干渠网;加大引进国外关键技术、管理经验等力度,培育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粮商和农业企业。
(1)指出材料一显示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甲地是如何适应新常态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法治保驾护航。中国的法治建设不是简单地制定规则,而是如何让法治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基因和最高信仰。
(2)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