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王夫子都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王夫子提出“气者,理之依也”。这两种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认为客观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
B.都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
C.都回答了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
D.都看到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
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可见
①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②声称者的“行”带有自发唯物主义的倾向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往往是脱节的
④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有危害的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④ |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认为“道”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下列与之最一致的观点是
A.气者,理之依也 | B.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
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神仙,更没有鬼。下列选项中,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物是观念的集合
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
B.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 |
C.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
D.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问题 | 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 |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
迷信是一种盲目信仰和崇拜,在科学文化进步的今天,迷信与部分官员的“亲密接触”现象令人担忧。他们敬畏鬼神,求“大师”指点升官捷径,祈求菩萨保佑,逢凶化吉。
从哲学的基本派别看,迷信思想属于什么世界观?简述这一世界观的基本观点。
有人认为唯物主义者就是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这种认识是
A.正确的,因为弄清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
B.错误的,因为没有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
C.错误的,因为只肯定唯心主义世界观而否认唯物主义世界观 |
D.有道理的,因为如实反映了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的追求 |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列宁指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最绝妙的说明”。列宁这样的评价是因为这一观点
A.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
B.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
C.指出了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 |
D.认识到物质世界处于运动之中 |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有句名言:“水是万物之源”;我国古代也有“五行说”,认为世界是由水、木、金、火、土演化而来的。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
A.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 |
B.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
C.肯定了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
D.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具体的“器”中概括出“道”,这表明哲学的思维方式具有
A.抽象性 | B.选择性 | C.生动性 | D.具体性 |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这幅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认识自然先于改造自然
③认识以实证和猜测为基础 ④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下列材料与此寓意相符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