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列图示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
B.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实践 |
C.社会实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 |
D.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改革 |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 B.“天地为万物之本” |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
蒙古民族主要信仰喇嘛教,他们认为“布尔红”(菩萨)主宰世界和人的命运。下列说法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是 ( )
A.气者,理之依也 | B.存在就是被感知 | C.理主动静 | D.物是观念的结合 |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有所抬头,有的地方甚至呈蔓延趋势。比如:看相算命;修庙祭神;巫婆神汉装神弄鬼,愚弄群众。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们是唯心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突出表现
②它们与唯物主义和一切科学知识是根本对立的
③它们有悖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④它们是历史上的社会意识遗留下来的糟粕和毒素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生活中,有些人想问题做事情总是凭想象、凭愿望、凭个人意志。从哲学角度看,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
A.形而上学的 |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 | C.主观唯心主义的 | D.客观唯心主义的 |
漫画中,支配该家长封锁电视机做法的思想基础是 ( )
A.唯物主义世界观 | |
B.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
C.形而上学世界观 |
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
2006年10月9日,朝鲜悍然实施地下核试验,此举遭到国际社会普遍反对,而朝方则认为“这是一次历史性事件,能给朝鲜军队和人民带来幸福”。上述分歧说明 ( )
A.社会条件不同,人们对同一现象的反映不同 |
B.知识构成不同,人们对同一现象的反映不同 |
C.利益出发点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不同 |
D.地理位置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不同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据此回答12~13题。
1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又要立足国情。这体现了 ( )
A.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统一的 B.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C.规律是客观的、永恒的 D.主客观是辩证统一的
13.和谐文化融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它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说明 ( )
①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 ②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于丹说:“快乐的秘诀是找到内心的安宁。”这一观点的辩证唯物论依据是( )
A.改造思想是实践活动的基础 | B.情绪是内心精神的外化 |
C.人的精神状态具有决定意义 | 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
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下列观点符合这一根本思想的是 ( )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②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③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④物是观念的集合
A.①③ | B.①② | C.③④ | D.②④ |
范缜:“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这属于 ( )
A.唯物主义观点 | B.唯心主义观点 | C.形而上学观点 | D.不可知论 |
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的和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一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 明艺术创作 ( )
A.纯属人的主观创造 | B.是意识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 |
C.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 D.与现实生活关系不大 |
下图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
A.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C.存在就是被感知 |
D.天不变,道亦不变 |
为了节约资源,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一些地区试行教科书免费循环使用。学期结束后,教科书由学校收回,供下一个年级使用,几年更新一次。教科书之所以可以循环使用,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
A.思想内容的存在同物质载体无关 |
B.思想内容的稳定要求物质载体的稳定 |
C.物质载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思想内容 |
D.物质载体的稳定有利于思想内容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