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同的哲学流派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是都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不管何种学派用何种观点去进行研究,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
C.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
D.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 B.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 |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B.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
C.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
D.高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B.夸大了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
C.认为世界是由绝对精神决定的客观唯心主义 | D.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唯物主义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了
A.联系和发展的统一 |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 D.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
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是对 的不同回答。
①哲学 ②世界本质问题 ③物质概念 ④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列宁曾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据此回答26-27题。
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义片面扩大意识作用,脱离了物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③④
对唯心主义哲学,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A.具体分析、科学批判 |
B.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
C.从整体上肯定唯心主义思想的正确性 |
D.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应彻底否定唯心主义 |
“月落灯前闭北堂,神魂交人杳冥乡。文通毫管醒来异,武帝衡芜觉后香。”这是徐寅《梦》中的诗句。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而且梦中的景象变化万千,有时犹如现实生活。对梦境的正确认识是
A.梦境是虚构的与客观世界无关 | B.梦境可是神的启示 |
C.梦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 D.梦境并不是无端的,它是对未来生活的预兆 |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对这件事的看法正确的是
①富人之子和邻人之父想问题是从实际出发的 ②邻人之父“大亡其财”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③富人凭个人好恶而智子疑邻,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④富人的做法是唯心主义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观点 |
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可以有相同的观点 |
C.人们对一定事物的看法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
D.世界观人皆有之 |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的本原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制约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种观点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实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以“相生相克”解释世界,包含有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④不以意识、鬼神说明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下列名言中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
①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②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③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④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②③ |
一切唯物主义的都认为 ( )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依赖性
③物质世界是发展的 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④ |
下列说法中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就是被感知” |
B.“理生万物” |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
D.“物是观念的集合” |
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也有人认为人定胜天,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生活中之所以有不同的处世方法是因为
A.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唯心主义世界观总是相互矛盾的 |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同的世界观,就有不同的方法论 |
C.事物矛盾的斗争性有时是不可能统一的 |
D.人们的社会实践范围和形式不同,对真理性的认识也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