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表:2007~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情况
材料二2012年10月12日,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指出,实现“老有所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我们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现在已经基本建立。
(1)材料一中的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11分)
(2) 请你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为什么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7分)
(3)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述三个“更加注重”的意义。(7分)
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引发了某校高三(1)学生的关注,同学们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话题一:美丽中国,美在何处?
学生甲认为,美丽中国多重寓意,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由于人类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危机感,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如近年,我国遭遇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既有气象原因,也有人类的污染排放原因,其中PM2.5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因子。
雾霾天气的成因
主要污染物 |
PM2.5 |
||||
污染物的 主要来源 |
冬季取暖烧 煤的排放物 |
汽车尾气 |
城市建筑施工 产生的粉尘 |
工业污 染排放 |
其它 |
注: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徽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l)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为治理雾霾天气献计献策。
话题二:美丽中国,谁来建设?
学生乙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公众是主人,企业是主体。尤其是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深入理解和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实际行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发挥企业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作用。
话题三:美丽中国,如何享受?
学生丙认为,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指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推进文化创新,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材料二 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断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断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上述要求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哲学启示。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理由。
(3)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公共文化外交,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寻求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路。结合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阐释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针的正确性。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豚属一种小型鲸类,在淡水中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中,与白鳍豚(2007年8月8日,被正式宣告功能性灭绝。)并列为长江水域生物链的顶端,是目前长江里唯一的淡水哺乳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指示意义。不过,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江湖淤积等,江豚的繁殖与生长备受威胁。目前野生数量仅1200头左右,且正在以每年6.4%的速度递减。如不抓紧保护,很可能步白鳍豚后尘,将会在10至15年间出现功能性灭绝。
材料二 为避免白鳍豚灭绝的悲剧在江豚身上重演,央视公益广告发出呼唤:保护江豚,刻不容缓。大家被广告展现的江豚现状所打动,纷纷发表评论表示惋惜痛心,“看着江豚天生一副可爱笑容、你们忍得下心去伤害它们吗?”,广告更唤起了大家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 “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界生命,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1)分析说明“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界生命,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从方法论角度,就如何更好地保护江豚提几点建议。
(36分)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材料一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据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 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这对衣食住行、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形成 巨大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 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 图中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上图及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 说明为什么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材料二 目前,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城镇超越资源环境容量,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发展不协调,城镇布局紊乱,不同规模、类型的城市和城镇尚未形成协调互动关系;由于行政壁垒的分割和短期利益驱动,许多城市各行其是,盲目发展,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2) 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如何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三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保障农民转变成城市居民后的民主权利,激发 他们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使参与民主政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我 国的基层民主制度。
(3) 在我国,城市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是什么?我国发展基层民主有什么重大意 义?
保护地球,人人有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活动过量排放二氧化碳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异常,已极大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在此背景下,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7 年发出了开展“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 8 : 30——9 : 30 熄灯一小时,旨在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简析材料中包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并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面对全球气候异常,我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民族自觉和自信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取而代之的是“港澳游”、“自驾游”等小康生活的流行语。现今的拜年,不像以往携妻带子走东家跑西家,作揖拜年,而更多的是通过电话、短信、视频拜年。与此同时,西方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在国内尤其是年轻人当中盛行。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回答如何增强和发挥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2年12月15曰至16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注:①城填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城市化水平普遍超过70%。②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有10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能增加约1200亿元的消费需求。
材料二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坏境承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材料三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31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c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领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开放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要更加注重各项改 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着力提髙城镇化质量”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学意义。
(3)结合材料三,简述习总书记的讲话如何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
(28分)“创造幸福中国,实现中国梦想”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下面是某地同学查找的三组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请你参与活动。
【收入倍増人民幸福】在2012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活动中,南通市荥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南通亨在增强人民幸福方面,把提高人民收入作为出发点,通过就业培训做实“富民”工程;通过鼓励青年创业做实“创业”工程;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做实 “智民”工程。南通的做法与我们新一届政暑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不谋而合。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怎样才能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10分)
【中国梦想人民期盼】“中国梦”妁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社会和谐。其中蕴含着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蕴含着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 “幸福特征”;蕴含着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蕴含着促进人全面发展 的“价值特征”。
(2)依据材料二,结合《生活与哲学》的知识,简要分析如何用“系统优化方法”来指导实现中国梦?(8分)
【积聚能量放飞梦想】在媒体发达的今天,我们爱上了“吐槽”,“牢骚”成了家常便饭。 而“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正能量”.越多,社会才会充满希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正能量的注入。
(3)依据材料三,结合你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思考并回答政府应如何积极创造 “宏观正能量”?
(24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追逐中国梦”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下面是其中三个学习小组收集的材料和探讨的问题,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同学:
【强国梦,几代人的夙愿】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艰辛努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但面对未来,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国际竞争也在加剧……成就“中国梦”,对于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关键在于全面客观地审视和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国内条件的深刻变化,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从而将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多样性的知识,谈谈党应如何审时度势带领人民成就“中国梦”。
第二组同学:
【宪政梦,不断接近梦想】2012年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实行30周年。我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民主权利、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法制保证。维护宪法权成,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起建设,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社会各方面应如何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
第三组同学:
【中国梦,承继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 贵”、“和绥四方、礼通天下”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涉及诸多方面。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中的交通拥堵问题也越发严重,行路难、乘车难已成为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
A同学认为,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汽车数量的急剧上升所致。理由是:
(1)近些年来,我国汽车生产与消费量急剧上升,仅2012年,汽车产销超过1900万辆,城市机动车“爆发式增长”,造成道路负荷过大,交通拥堵是必然的。
(2)城市私家车的大幅增长,对车主的文明驾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有了汽车并未拥有了汽车文明,不文明的驾驶行为也会造成城市交通的拥堵。
请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相关知识,评价A同学陈述的理由是否能充分支持其观点,并加以分析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个人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习近平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
(2)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京剧因其凝重、洗练、端庄、大气的美学品位和精致细腻、声情并茂的表现力被称为“国剧”。 作为我国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京剧面临着经典剧目大量失传、优秀演员不断流失、剧场经营难以为继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创新中传承与发展京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少人认为,“艺术形式西化是京剧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跨界发展,是京剧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推动力。京剧完全可以和杂技、音乐、影视、互联网、动漫、旅游等结合起来,使京剧走出传统的狭小的内循环体系,与市场共舞,实现京剧发展的市场化、规模化。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材料中的“艺术形式西化是京剧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的观点作简要评析。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为什么京剧必须与相关产业融合跨界发展?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京剧提出两条建议。
材料一 随着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为推进教育公平,国务院要求各省(市)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江苏、黑龙江等省以开放心态出台异地高考政策,受到社会好评。但也有部分省(市)出于地方利益考虑,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生源利益难调等理由,让这项关乎众多考生和家庭利益的政策,迟迟难以完全落实到位。对此,有网友认为,“地方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决定是否实施异地高考。”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必要性。
(2)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结合材料分析网友观点的错误之处。
材料二 近代世界史证明,越早重视教育的国家,进入现代化的时间就越早.18世纪普鲁士的崛起、19世纪日本的崛起、20世纪美国的崛起都说明:大国崛起,教育先行。
(3)谈谈你对材料中“大国崛起,教育先行”这一结论的哲学思考。
(28分)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引发了某校高二(2)学生的关注,同学们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话题一:美丽中国,美在何处?
学生甲认为,美丽中国多重寓意,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由于人类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危机感,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如近年,我国遭遇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既有气象原因,也有人类的污染排放原因,其中PM2.5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因子。
雾霾天气成因
主要污染物 |
PM2.5 |
||||
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
冬季取暖烧煤的排放物 |
汽车尾气 |
城市建筑施工产生的粉尘 |
工业污染排放 |
其它 |
注: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徽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l)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为治理雾霾天气献计献策。
话题二:美丽中国,谁来建设?
学生乙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公众是主人,企业是主体。尤其是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深入理解和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实际行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如何发挥企业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作用,请从政府与企业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话题三:美丽中国,如何享受?
学生丙认为,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 (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