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天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十八大报告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民为贵,君为轻”到新时期“人民观”演变的认识。
我国将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从文化角度看,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是基于( )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
B.教育是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
C.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D.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 |
为进一步扩大扬州东关街的知名度、美誉度,传承和保护好街区的历史传统和特色文化,从2013年4月1日起,扬州市对东关街开始试行步行街管理。保护古街区
A.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 B.体现了我国继承一切传统文化 |
C.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 D.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意义重大 |
《印象大红袍》以其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演出方式和现代演艺技术,展现了武夷山的历史、民俗、山水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印象大红袍》的成功主要在于
A.广泛运用了大众传媒手段 | B.充分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 |
C.大量吸收了民间文化资源 | D.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
“中国式”一词几乎成为了中国人“劣根性”的集中写照和直白调侃,“中国式剩宴”、“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旅游”……让人情何以堪!对待这类“中国式”我们应该
①在传承中国文化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辨是非荣辱
③面向世界,吸收西方文化,改造传统文化
④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A.①② | B.③④ | C.③④ | D.②③ |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
① 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② 传统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 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
④ 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分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② |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只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很少有中国的原创产品能够成为西方人的主流消费品。这意味着要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必须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C.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 | D.彻底改变传统文化 |
近年,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新媒体的出现,逐渐打破了以电视、报纸和户外为主体的文化传播格局,转向电视、互联网、报纸、户外并存的新格局。这说明
A.文化传播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实现 |
B.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
C.新传媒出现是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 |
D.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最常见的手段 |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于2013年4月18日在北京正式启动。这是继推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等大型公益活动后,主流媒体再次展开对“美”的追寻与诠释,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大众媒体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大众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③ |
12月26日习近平同志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有一个梦想,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把党和人民90多年的实践及其经验,当做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
材料二 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1)根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为什么对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2)请分析材料二中所包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
(3)请写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所包含的方法论原则
2013年9月11日,历时5年研制的“江苏语言与文化资源库”开通并正式向社会开放,内容涵盖了地方戏曲、民歌童谣等资源。下列关于开通、开放江苏语言与文化资源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B.有利于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借鉴 |
C.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D.不利于文化资源的保密、保护 |
2012年底,中小成本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刷新了国产影片票房纪录,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影片。接时代的地气,接当下的地气,是它成功的根本原因。这表明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 B.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
C.票房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 D.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这一思想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全党上下兴起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新风。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
C.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发展 | D.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
2012年7月,全国首届微艺术季在武汉落下帷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7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在“微艺术”这一概念下创作了200余幅作品。“微艺术”也是第一次以正式独立的形态被大家所关注。据此回答:
下列对“微艺术”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具有发展性,不受时代的影响
②具有创新性,是作者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
③具有客观性,不受作者主观因素的制约
④具有继承性,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目前,“微艺术”浪潮席卷了整个网络,也延伸到很多人的生活中。微摄影大赛、微电影大赛……电影、摄影、绘画这些“高高在上”的艺术门类在“微”世界里,变得那么和蔼可亲。这体现了
①大众传媒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文化发展要面向广大人民,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③受群众喜爱的“微艺术”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④“微艺术”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的文艺形式的衰落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