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2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中非合作论坛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着力强化农业基础,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良玉讲话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①正确意识对事物变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在相互转化
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一切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看问题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③ |
中国首台千万亿次(即10的15次方)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已研制成功。超级计算机性能的发展遵循千倍定律,即每隔10年超级计算机的性能就会提高1 000倍而实际上发展的速度可能更快。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全球变暖又对促成灾害性天气的其他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海水变暖,为风暴提供了更多能量;地球大气层升温,会使其保留的更多水分通过暴风雨倾斜下来……这告诉我们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正逐渐被人为事物的联系所取代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幵始,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③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④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根据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我国文化部门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前提下,积极应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不断调整策略,推进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这体现了
A.整体与部分相结合 | B.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
C.运动与静止相统一 | D.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
300余年前,顾炎武先生批评两晋亡于清谈,后人有“空谈误国”之说;300余年后,中国共产党人自勉于史,在“空谈误国”的清醒之外,更强调“实干兴邦”。从哲学的角度看,“空谈”之所以“误国”是因为
①没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②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③否认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④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法美两国科学家,因为他们“抓住了粒子”。一直以来,量子物理学家们认为单个粒子很难与周围环境分离,一旦分离随即失去量子特性,这使得很多奇特现象无法被观测到,只存在于研究人员的“思维试验”中。两位诺奖得主在实验方法上的基础性突破,使单量子操作和单量子测量成为可能,由此可以推断
①人类的科学实验活动是推进量子物理学发展的动力
②严密的论证和精心的准备将确保量子物理学的发展
③实验方法的不断突破将取代科学家的“思维试验”
④没有创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就没有量子物理学的发展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库布其沙漠中生长着160多种珍稀沙旱生植物,这些植物既能防风固沙,又有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某资源集团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大面积种植了甘草、肉苁蓉、藻类等中药材和植物,改善了环境的同时,还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并发展了沙漠旅游产业。从唯物论角度看,这一事实表明
A.科技进步为人类战胜沙漠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
B.治理沙漠需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 |
C.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利用客观规律为前提 |
D.既要利用外部条件,又要重视内在因素 |
某科研小组通过研究猪笼草的叶子,发现该叶子几乎无摩擦,虫子停在上面便会瞬间滑倒,沦为这种植物的盘中餐。由此他们想到将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通过反复试验,复制这种叶子的分子结构,研发了一种超滑材料。人类追求的自净窗户和“完全不粘锅”的理想将成为现实。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看,下面排序与材料顺序一致的是
A.①认识是实践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B.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③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C.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D.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中国画讲求意境,而意境唯有在观画者的神思中才能得以显现,留白就正好给观画者以神思的空间。如下图的作品,画家在构图上实景偏于一角,画面留有大片空白,使画面虚实相生、雾气迷蒙、琴声缭绕的诗境引人向往。这说明了( )
A.艺术欣赏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 B.主观意识影响着人们的艺术欣赏 |
C.艺术欣赏根源于人的创造性思维 | D.主体思维对艺术创作有积极作用 |
从哲学角度看,下列选项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俗语寓意相反的是( )
①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②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这是人们一贯的看法。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 |
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
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
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2012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在网络上热传。在这些再创作的图片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脚踏摩托……穿越到现代的杜甫一改往日温文尔雅的诗圣形象,而是很快适应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这引起了各界很大的反响和争议。这表明
①意识对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征
②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③“杜甫很忙”图片的再创作具有主观随意性
④“杜甫很忙”图片是有一定根据的艺术再现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乱的。”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人脑的“阅读惯性”导致。眼睛看到的东西传达到大脑后,会被大脑依据语言习惯进行重组,从而具有连贯的意义。这表明
A.意识对事物的反映是能动的 | B.谬误依据条件都会转化为真理 |
C.意识对事物的反映是客观的 | D.结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 |
2013年5月21日,三亚海棠湾海域一搁浅的海豚,因市民救护不当呛水致其肺功能衰竭而死亡。市民的做法
①否认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②忽略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③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④没有做到主客观具体统一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