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今年12月发射的嫦娥三号探测器,通过各种先进设备对月壤厚度和结构的科学探测,对月表物质主要元素等进行分析,传回来数据帮助人们更直接、更准确地了解神秘的月亮。这表明
①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成功的决定因素 ②科学实验是我们揭示自然奥秘的唯一途径
③实践中提供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发展 ④认识任务的实现要依赖于实践的条件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例如,他吞服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才认识到了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材料说明
①亲自参加实践才能获取可靠认识 ②认识的获得依赖于实践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每个人的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4月6日至8日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他强调,本次年会以“革新、责任、合作:亚洲寻求共同发展”为主题,指明了亚洲发展方向,把准了亚洲发展脉搏,有助于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这说明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人们积极主动参与的结果
②人们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的客观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意思是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因此,认清流言
①要注重调查研究,坚持求真务实 ②必须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统一
③坚持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④要发挥意识能动性揭示事物本质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④ |
“失恋让人心碎”、“如何缝补那颗破碎的心”……这样伤悲哀婉的歌词现如今有了生物学的验证。科学研究发现:人在受到某种突如其来的情感重创时,心脏可能变形,甚至引发部分心肌坏死而“心碎”。材料说明
A.人的心理意识对身体具有破坏作用 | B.精神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东西 |
C.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 D.意识在特定条件下控制客观对象 |
成功的科幻预测就是很好地理解历史。预测潮流趋势的唯一方法是不仅考察现在,还要考察过去,与过去决裂的未来则是不可信的。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②正确意识要以历史事实的原貌为基础
③历史和现实是科幻预测的基础 ④科幻预测可以不以未来的现实做根据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于2013年8月31日至9月12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吉祥物为寓意“辽宁、安宁”的斑海豹“宁宁”。“宁宁”的形象创意灵感来源于有“渤海明珠”美誉的斑海豹,辽宁拥有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宁宁”的海蓝色源自大海,象征着包容性和生命力,饱含着辽宁人民对全运会的期待。这一设计体现了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
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
2013年 9月5日至6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就贸易等议题发表讲话时强调,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精神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 B.只有忧患意识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
C.要探索规律,按规律办事 |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中国梦、雾霾天、神舟十号、厉行节约”等2013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在客观、真实地记录了2013年春夏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中国风貌。这表明
A.意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
蔬菜在超声波的“乐曲”声中“闻歌起舞”,生长速度增加了1倍以上;大萝卜和卷心菜在超声波中长到20多公斤重;超声波处理桔梗的等中草药种子,发芽率提高了2~4倍。这都证明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
③物质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前提 ④意识可以直接反作用于物质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由于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通过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容易使得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偏强;同时北半球出现异常大气环流,极地地区和极地外的中高纬地区气压场形成“南高北低”形势,冷空气滞留极地等,导致我国今夏出现“南旱北涝”的局面。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③客观事物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 ④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3年4月22日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中国主题确定为“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 共建美丽中国”。这一主题表明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③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④人应该自觉地按照自然界的客观属性改造世界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①③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初步认识,再到提升为社会价值目标的发展
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坏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为此,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接连出现比较严重的雾霾天气。专家指出,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雾霾的治理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政府、企业、公众各尽所能、齐心协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产、生活方式。
(1)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过程。
(2)结合材料二,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公众应如何作为。
2012年9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第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时表示, 基于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式的准确判断,将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预调微调的力度。这体现了政府在决策中做到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及时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坚持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