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涵的哲理是( )
A.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
B.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贤哲提出过许多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下列说法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①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 ②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③寒温天地节气,非人所为明矣 ④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针对漫画《政绩》中揭示的问题,我们应该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事物的健康发展
③认真分析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④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避免错误的出现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③ |
唐朝诗人李商隐诗:“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这首诗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
A.事物运动有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
D.想作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
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
A.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B.毕尔生: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
C.王夫之: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
D.惠施: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
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 | B.①③ | C.①② | D.②④ |
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要做到求真务实,应该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发展和真理
③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没有虚空,世界充满着相互区别的存在物,运动就发生在这些存在物的相互关系之中。这说明
A.没有物质就没有运动 |
B.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
C.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
D.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 )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
欧洲两位物理学家因1964年预言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获得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通过强子对撞实验已探测到该粒子的存在。这说明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C.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
D.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研究发现,一个人头部面部特征的年龄变化受到人体内在变化规律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指标是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比如男性头长和鼻指数。容貌的这种特点就会给大年龄跨度的人脸识别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从而为一些疑难刑事案件的侦查提供方便。这说明
①辩证的否定观就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③人们突破规律的制约,可以限制容貌变化的不利影响
④物质世界在进行绝对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相对的静止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是这样表述经济“新常态”的: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由此可见,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①折射出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
③体现了事物的性质决定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说明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过程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近年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提升家庭抵御风险能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我国启动了单独两孩政策,即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这表明( )
①一切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人们通过实践能创造新的社会关系
④人口变化规律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回答从哲学上看,国家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是基于
A.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B.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变化 |
C.防治大气污染是国家的职责所在 |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为落实计划,福州市认真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完善会商研判机制,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度,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 |
B.人们可以割断不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
C.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可靠保征 |
D.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
东晋僧人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这一观点
A.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 B.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
C.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 | D.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