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善织屦(用布和麻织成的鞋子),妻善织缟(白色的绢),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光脚走路);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据此回答问题。
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
A.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 |
B.有良好的愿望再加上坚定的意志,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
C.劝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事物的发展方向 |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
假如日后鲁人果真“徙于越”,使得越人不再跣行”“披发”,带动越地纺织业日渐兴旺。这说明
A.不断创造需求,生产才能发展 |
B.生产决定需求,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 |
C.环境的变化决定需求的变化 |
D.需求引导生产,有什么需求才能生产什么 |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据此回答问题。
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
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是
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据此回答问题。
作者感到“战地黄花分外香”和“不似春光”却“胜似春光”,这表明
A.一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会影响到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
B.正确的认识来源于人脑 |
C.错误的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
“人生易老天难老”和“一年一度秋风劲”的哲学寓意是
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 |
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
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
2009年7月22日8时,腾讯科技联合国家天文台全程直播千载难逢的日全食境况。“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从科普的角度看,日全食现象乃是“太阳、地球、月亮”动静结合为三点一线的的天文奇观。根据以下以下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日全食示意图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2009年是纪念晶体管诞生60周年。晶体管的发明,终结了真空电子管时代,开辟了半导体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纪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纳米制程产品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都被不断研制出来。这一情况说明( )
A.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
D.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
新华社华盛顿8月10日报到,一台机器、3个人、5万美元,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斯蒂芬·夸克最近用“自绘”个人基因组图谱的经历说明,这项“游戏”已不再是谁也玩不起的了。这一“游戏”哲学意义在于( )
①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②从实践上论证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随着科学的发展,意识将逐渐摆脱物质的束缚
④证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是以人们承认和服从自然为前提的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 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
人类对自我的真正研究,始于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笛卡尔最先提出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同时也提出了“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辟论断。下列关于“认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①认识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③理性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科学理论一定是理性认识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曾为一个财主写了一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据此回答财主把对联念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而气急败坏,把祝枝山告上县衙,祝却说自己写的是吉庆之词,遂将对联念作“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县令、财主哑口无言。祝枝山利用对联智斗财主的故事启示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必须
A.按客观规律办事 | B.一切从实际出发 |
C.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 D.勤于参加社会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