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
①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③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④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时下,不少农民在种植品种的选择上,只有这么两种:要么今年市场上什么价钱高明年就种什么,类似“刻舟求剑”;要么不管市场如何变化只抱定一种品种,好比“守株待兔”,因为没有人能告诉他们种什么赚钱。农民跟风种植不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其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具有
A.自主性 | B.竞争性 | C.开放性 | D.盲目性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这句词表明的哲理是
①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③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④世事无常,修短随化,终期限于尽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动物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结果。动物产生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地,由低等动物慢慢地发展到哺乳动物,进而由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 )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
B.物质具有可知性 |
C.人的主观意识改变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恩格斯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 )
A.意识和物质没有本质区别 |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
由于人们只注重对草原的利用而忽视对草原的保护,过度放牧,致使部分草原退化,沙尘暴频繁发生。这一事实给我们的启示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B.人类能够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C.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
D.自然物能否被利用同人的意识密不可分 |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孟子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堪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萌芽。孟子的上述观点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 )
A.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佳目标 | B.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
C.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 D.要如实地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 |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
A.具体的物质形态 |
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 |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
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
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③“心外无物” 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⑥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通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园区经济。他们围绕地方资源丰富和产业特点,开辟专业化园区,把各种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把项目、企业向园区摆放,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避免走以往一些地方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弯路。通化的做法
A.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 B.重视精神力量,重视意识的作用 |
C.突出了尊重客观规律 | D.创造条件克服了意识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