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右图中的人物按“步”就班地执行工作计划,这样的人
A.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做到了主观符合客观
C.思想解放,创造性工作
D.思想僵化,缺乏灵活性
14.上题中用漫画笔法表现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这给我们在认识论上的启示是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认识是主体创造客体的过程
③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④认识是客体显现自身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恩格斯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个观点说明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 |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 D.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
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不同
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历史上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常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
A.劳动着并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
B.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
C.人们社会地位和社会需要不同,对事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 |
D.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
国家的性质,也叫国体。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家性质的是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
B.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 |
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
D.民主的阶级性质 |
重庆市委、市政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主要体现了( )
A.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实践的主体 |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
C.矛盾是是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 |
D.实践是认识发展根本动力 |
下列对谚语或诗句包含哲理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B.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而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因素是:( )
①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社会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④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比较容易的,而理解社会的客观性就比较困难。这是因为( )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不受人的意识影响 | B.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 |
C.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 | D.社会的变化发展决定自然界的变化发展 |
2010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新形势下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据此回答题
15.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下列与“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所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见仁见智 | B.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C.心动不如行动 | D.居安思危 |
16.全会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B.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
C.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
D.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
17.全会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执政为民,求真务实”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
C.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
D.一切工作都以成功经验作为检验的标准 |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10年)》是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对保障我国十三亿人口吃饭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该规划纲要的编制充分体现了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D.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诗句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 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说明了其家的看法是
①唯物主义的态度;②唯心主义的态度;③客观地看待事物;④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