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严肃又不失活泼地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各级政府都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爱民利民是大道 任性用权要追究。
材料二:“有钱就是任性”是网友调侃一件诈骗事件而引用的网络流行语,在各大网络平台火爆使用。总理是用草根的语言表达民众的心声,传递了正能量,此语一出即被舆论热捧,,成为网络热词。“大道至简”出自老子《道德经》,意指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1)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阐述政府应如何做到“有权不可任性”?
(2)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析“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2015年 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带一路”战略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为目的,受到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和热情欢迎。
(1)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建设“一带一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2)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一带一路”战略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和热烈欢迎的原因。
(3)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建设“一带一路”的文化价值。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材料一: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要促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材料二: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携手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一次次深入阐述中国主张。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
(1)运用文化作用和文化传承的知识,分析材料一相关要求的文化生活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观点说明各国构建命运共同体为什么是可能的?
(3)请你为建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某校兴趣小组就“法治”这一话题,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点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企业违反法律不讲诚信、制假售价、夸大功效、坑蒙拐骗、恶性竞争。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标志着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现质的转变。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所说:“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依法治国总目标折射出党治国理政理念和方式的转型升级,必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发展符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汲取中华法律精华,借鉴国外有效经验,但绝不能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材料三: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1)有同学根据材料一得出结论:“克服市场竞争乱象关键在于政府发挥作用。”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并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相关知识,说明《决定》所提出要求的正确性。
(3)结合材料三,运用哲学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应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习近平指出,这些古诗词都好。应该把这些经典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有媒体载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践行》强调,我们必须熟悉当代青少年的特点,离他们生活近些、再近些,用他们的语言和形式,循序渐进,教化于无形。必须警惕把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过高、离生活太远。必须防止道德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让古诗词成为学生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原因。并就反对“去中国化”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 限15个字以内。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充分肯定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提出了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材料二: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必须加快深化为话题之,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我国文化。
近期,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着力推动三地经济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努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材料二: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发展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中,明确了北京“文化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
(1)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阐述京津冀三地发展为什么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2)打造“文化中心”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完成下表。
优势 |
措施 |
理论依据 |
示例:拥有故宫等7项世界文化遗产和7000余处文物古迹 |
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 |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
拥有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等众多文化会展场地 |
利用会展场地平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
① |
拥有以798艺术区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全国最大的文化市场 |
② |
③ |
北京高校林立,拥有200多家科研机构 |
培养文化创意人才队伍 |
④ |
材料一: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 (zhi),“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瀵”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鹰”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2)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某中学准备开设法治知识校本课程。请你就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写一篇论证报告。
要求:①观点紧扣主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②从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生活角度,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300字左右。
材料一:习近平在座谈会上文艺妙语摘录: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
① |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
② |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有生命力。 |
③ |
文艺不能一味追求利润,不要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
④ |
材料二: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防止千篇一律,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紧紧牵住文化体制改革的“牛鼻子”,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妙语摘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文化体制改革是怎样做到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
材料一:习近平在座谈会上文艺妙语摘录: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
① |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
② |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有生命力。 |
③ |
文艺不能一味追求利润,不要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
④ |
材料二: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防止千篇一律,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紧紧牵住文化体制改革的“牛鼻子”,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妙语摘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文化体制改革是怎样做到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继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倡导全民阅读的意义。
材料二: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面对碎片化阅读的发展趋势,推动全民阅读要研究如何使阅读内容更加适应碎片化时代,以碎片化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可行的举措是研究机构进行相关研究,使优秀阅读内容如何更有效地转化为适合碎片阅读的模式,为读者提供参考。为推动阅读,我国已将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但这仍未改变我国公共阅读资源的稀缺、公共文化服务所提供的阅读与公众自身常常关系不大等现状。因此,全民阅读活动要真正有成效,不能仅仅限于一般的号召,要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区分不同的人群,做到有针对性,还要持之以恒。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知识,分析如何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
材料三:当下中国的国民阅读呈现功利化、实用化等倾向。无论是在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有关人际关系、升学升职、投资理财、养生保健、家庭教育等实用类书籍往往热销,而文学、哲学、史学等滋养心灵、奠定文化基础的书籍则少有人问津。某权威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72.7%的人认为“人们注重现实利益,功利化阅读明显”;56.7%的人认为“人们偏重书籍的实用性”。
(3)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对国民阅读中的功利化、实用化倾向进行评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参加2015年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就如何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献计献策。
材料: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建议:
掌握遗产资源,夯实丝路认知——主动组织“一带一路”上的丝绸文化遗产调查,掌握丝绸文化遗产资源;用文物、图像、文献实证的丝绸史实勾划一幅权威的丝绸之路,夯实丝绸之路中丝绸的话语权。
抓住重点项目,保护丝路遗产——充分利用我国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技术力量,推出“一带一路”出土丝绸文物及相关遗址的技术研究和保护项目。
做好展示平台,传播丝绸文化——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功能,主动对接国外著名博物馆进行展览交换,把以丝路之绸为主题的展览推向海外,传播中国丝绸文化。
传承丝绸技艺,开发丝绸产品——发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作用,让丝绸文化遗产在今天的丝绸原产地得到生产性保护,建设蚕桑生态基地和丝绸特色小镇,集聚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师、纤维艺术家、时尚设计师及相关企业,打造具有中国元素的丝绸特色产品,重振丝绸辉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上述“建议”的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制作技术、天文、数等输入中国。
材料二: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那夫大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希望通过发展“五通”,即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从中国、中亚到西亚及欧洲的区城大合作,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这一构想得到了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表示愿意积极推动、早日实现这一造福沿路各国人民的壮美愿景。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价值。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表示愿意积极推动、早日实现这一造福沿路各国人民的壮美愿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又结合了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经验和实现中国梦的发展需要;它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产生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知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12分)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精辟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2)请你从政治生活角度就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几点合理化的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递的不仅有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苜蓿和葡萄、南亚和东南亚的奇珍异宝、欧洲的玻璃和雕塑,还有各地的音乐、绘画、舞蹈、宗教,以及甘英出使大秦、马可波罗访问元朝、郑和下西洋等中外交流创举,为当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互通、人文沟通交流创造了条件。我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的经济、文化、商贸友好交流传统继承下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为各国间的人文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材料二: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新一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中亚经济大致相当于中国30年前的水平,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据估算,丝路基金与亚投行要逐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至少需要融资约21万亿元。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5万多亿美元的对外金融资产,对外直接投资却仅有5000亿元左右,资本配置不尽合理也不够多元化。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使命所在。长期以来,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有益于打破固有的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提到崭新高度。这就是要通过经济纽带将各个区域联系在一起,通过市场的力量促进区域之间、国内外之间的互联互通。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华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影响。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战略?